可以說,姜維是漢朝最後閃耀的將星。
…………
“姜維竟然是我大漢朝的?”
“還有,不都已經是什麼三國時期,怎麼又扯到我大漢了呢?”
漢武帝劉徹很不理解。
“不過話說回來,我大漢朝末期有這樣的人才,也算是大漢最後的幸運了吧。”
“悲情……悲劇……”
“這人生,太多的悲劇,哎。”
…………
大將軍姜維,為何被稱悲情英雄?
姜維一生,雖遇孔明這樣的天縱奇才,周圍卻是一幫豬隊友。
姜維九伐中原時有勝有敗,甚至勝多敗少。
這樣的戰績卻仍被人詬病,因為世人力求完美者很多,須知孔明七出祁山也並非常勝。
只因當時宰相想安分守己,但文武不相通,世人多傾向文官,因此才合力抱怨姜維。
姜維北伐有無勝算,勝算幾何,歷史無法假設。
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在《三國史話》中一針見血,“從魏齊王芳之立,蜀漢若要北伐,其機會斷在此間,而其機會又是愈早愈妙,因為愈早該魏國的政局愈不安定。然此中強半時間都在蔣琬、費禕秉政之日,到姜維掌握兵權,已經失之太晚了。所以把漢朝的滅亡,歸咎到姜維,實在是冤枉的。倒是蔣琬、費禕,應當負較大責任。”
機會一次次失去的同時,魏、蜀、吳三國力量此消彼長,處於矛盾糾結中的姜維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
命運之神本就不怎麼偏愛蜀國和姜維,當姜維終於可以放開手腳時,回頭四顧,物是人非事事休,歷史留給他的舞臺已經非常狹小。
殊不知後蜀逐漸式微的國力早被姜維看透,如果不用伐中原的藉口來虛張聲勢,恐怕早就被人識破蜀國的空虛而兵臨城下了。
九伐中原,伐的就是“空城計”。
而當時後主並沒給姜維派足兵力,姜維也只以一丁點兵力鎮守劍門關,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姜維的才幹也足以震懾三國。
當年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也是因為姜維大才,不能與之硬碰,只能走險棋渡蜀道,從蜀都入手。
後蜀中,蔣琬費禕也好,姜維也好,後主也罷,都是站在不同角度延緩後蜀壽命,不分對錯。
姜維假意投降,一直被人詬病,直到八十年後《姜維密信》出土,這才沉冤昭雪,信上這樣說:
願陛下忍辱數日,臣願使日月幽而復明,皇室轉危為安。
姜維復蜀的計謀無奈最後被鍾會破壞,他最終也明白大勢已去。
但這計謀仍不失為好計,帶走了後三國三位頂尖人才,而自己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後蜀滅亡,哀莫大於心死。
看《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後的故事,最精彩的莫過於姜維,姜維一死,僅僅一回,這部偉大著作便匆匆收筆。
何者,沒有峻嶺,沒有高峰,這山,還叫山嗎?
一個英雄的時代自然是風雲際會,慷慨跌宕的三國時代。
姜維生於公元二百零二年,卒於公元二百六十四年。
姜維死後僅僅一年,公元二百六十五年,司馬炎廢魏帝曹奐,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史稱西晉,定都洛陽。
公元二百八十年年,西晉大軍攻開建鄴,東吳皇帝孫皓投降,司馬氏統一全國。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
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悲哀就是必然的結局,沒有棟樑,大廈傾覆只在頃刻之間。
把姜維放在這樣一個風雷激盪的時代,他的價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這樣一個風雷激盪的時代,這樣一個悲劇多於喜劇的時代,姜維的性格必將打上時代的烙印,姜維註定要在這樣一個風雷激盪的時代,以悲劇英雄的角色,演繹讓人扼腕,讓歷史瞠目的悲情人生。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