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對於一個藏器在身或是長期才志難抒的人,知遇之恩就如同你渴死前的那一滴水。
在每個時代裡很少有人在價值觀堆砌成型後還能在家磨個幾年劍的,所以知遇之恩這種情感難以被理解,姜維的執著也一樣。
一個連大耳朵都沒見過的人,振興大漢的戰前口號多數都喊不響,從不覺得姜維是一個心繫大漢運祚甚至真心能接受劉禪做他主子的人,他自己也明白才能遠不如那個對他有知遇之恩的男人,尤其是內政的運作,所以識大體地在受到蔣琬費禕這倆主內的人長期壓制的情況下姜維仍能扛著重壓領著小部隊執著地執行著他覺得自己唯一擅長的丞相遺志中的一部分。
所謂愛屋及烏,丞相的遺志裡包含的大漢運祚、北伐大業和那位劉後主,一朝知遇之恩,一生奮力回報,可以說從姜維的身上看到了那個羽扇綸巾男人的影子。
這也是幾千年來蜀漢人物從劉關張到諸葛姜維一直被偏愛的原因,尤其在主流價值觀稍偏功利主義強目的性的後世。
這是因為蜀漢的主角們有情有義,有始有終,有大豪情亦有大悲情。
…………
“士為知己者而死?”
“好,說得好啊!”
始皇帝嬴政笑了。
他沒想到,還有這種品質的人。
實在是太難得了。
在哪個社會,不都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可以說這種精神品質,讓他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這麼一看,這姜維的確挺悲情的。”
“悲情的人,悲情的結局。”
“哎……”
…………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
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有人會說姜維執意北伐,如果守的話蜀國能多苟幾年。
可這都是馬後炮。
姜維是個英雄,大丈夫提三尺劍,當立不世之功。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這本身就是武人一生的追求,更何況為了自己的政治正確和理想正確。
劉禪雖闇弱無能,但也不嫉賢妒能,放兵權給姜維始終沒收回。
姜維領兵在外,黃皓費禕也只能掣肘於內,不能把他怎麼樣。
另外,雖然十一次北伐看似毫無希望,和丞相一樣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其實都是唯結果論了。
要知道當時魏國各種內亂,機會很多,魏國曆經政變、實際領袖死亡、魏將投誠、羌胡歸附、吳國配合,蜀國國內又恰逢費禕遇刺掣肘減少,有很多機會,哪怕兵微將寡,也不始終不放棄遺志,逆風不蹲泉水,照樣找機會經濟型勝利,建立區域性優勢。
最後等魏國發育整合完畢,老家被拆,還不放棄,喊出經典名言: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姜維以六十多歲高齡,本來可以穩穩的投降做個富家翁,封妻廕子。
反正沒有心理和輿論負擔了,都亡國了,再不濟,解甲歸田歸隱總行吧,肯定留個不仕敵國的好名聲。
結果他做什麼了?從敵人內部挖牆腳,利用鍾會野心,謀求驚天大逆轉。
這人太可怕了,根本不惜命,不惜名。
姜維的這種執著,這種信仰,這種忠誠,被後世各種上帝視角解讀,誤解,甚至想象成陰謀家,這是對他的誤判。
只能說,諸葛亮沒選錯人。
維死,漢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