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何能如此之猛?為何能在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這是因為項羽本身武力值就比較高再加上擁有良馬烏騅馬,英雄配寶馬,自然是戰鬥力大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說的就是這點。】
【同時,項羽手下五虎將:龍且、季布、鍾離眛、英布、虞子期,他們個個都是以一擋十的戰將,從側面成就了項羽。】
【還有就是騎兵,騎兵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漢朝以前,中原很少有騎兵,而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力,對步兵來說具有巨大的優勢。】
【從項羽的作戰史中,我們可以看到,每次大戰都是項羽帶著騎兵一馬當先,衝進敵陣,再加上騎兵訓練有素,戰鬥力又比較強,因此敵人的陣形很容易就被衝亂了,這也是項羽敢以極少軍隊迎戰數量數倍於自己的敵人的原因。】
【後來劉邦也是看到了騎兵的威懾力,所以專門讓灌嬰訓練騎兵,而在建立漢朝後,也是極為重視騎兵的建設。】
【項羽此人,勇猛異常。】
【可以說項羽一生,除了垓下之戰,幾乎沒有敗績。】
【為什麼這麼說?】
【垓下之戰是漢高帝五年十二月楚漢兩軍在垓下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漢高帝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對楚兵發起騷擾,斷其糧道,這時候鍾離昧正被漢軍圍困,項羽率領軍隊狙擊了彭越後返回援助。】
【這時,齊王韓信開始率領軍隊對楚軍發起攻擊,項羽開始感到害怕。】
【於是,雙方進行了華夏曆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
【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
【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
【由於韓信及彭越未如約出兵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
【劉邦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
“項羽和劉邦不是簽訂了鴻溝條約嗎,為什麼劉邦會毀約呢?”
“堂堂劉王,卻要用這種小手段,難道不怕被後世子孫恥笑嗎?”
扶蘇看到這裡,想不明白。
扶蘇信奉儒家。
劉邦這等毀約的行為,不正是違反道德的行為嗎?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特別是信。
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
信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而劉邦就是漢軍的當權者。
當權者都不講信用,撕毀條約,那麼其他人真的也會講信用嗎?
“蘇兒,你還是太年輕了啊。”
聽到扶蘇的話,始皇帝嬴政搖了搖頭。
“戰場千變萬化,每一個變化就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項羽如此兇猛,劉邦是最明白的。”
“他無時無刻不想著殺死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