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照這個長度,孫一做了兩根柳木棍。準備一根發行出去,一根留做標準。
孫一首先要給明朝人科普一下赤道的概念,才能說明自己制定的這個尺的意義。
思考一下,孫一先發問,“你們知道嗎?大地其實是圓的。”
王二牛回答:“地當然是圓的!”
孫一一愣!準備好的說詞噎了回去,明朝農民都知道地球是圓的了?
孫一問:“不是說天圓地方嗎?”
賈道士接過話題:“那是古人無知。”
王二牛道:“如果真如古人所說,地的四個角,豈不是漏在天外了?”
賈道士解釋:“天似穹廬,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其離地九萬里。地圓且平,地之中心,即位於中國之中原河南某地。”
孫一長出一口氣,原來明朝人認為地是圓的,只是一個平面的圓而已。
不過,只要是圓的就行。
孫一放慢語氣,“以這根棍的長度記為一尺,則大地的圓周長度為十二千萬尺。太陽繞地一日有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就是一千萬尺,一個刻鐘一百萬尺,一個分鐘十萬尺,一個厘鍾一萬尺,一個毫鍾一千尺。”
賈道士吃了一驚。
力德爾爺的尺子看上去和一般的尺子並無大差別,但若以爺的尺度為準,居然大地邊緣被整整分為十二千萬尺,而且和太陽行走絲絲相扣!
自古都是天子頒佈天下尺度,可敢說自己的尺度合了天地之數的有哪個?
孫一接著說道:“大明朝一畝地是多少居然不固定,實在是不應該。我們就以一個毫鐘太陽行走一千尺為一畝。就是說百丈長,一丈寬,為一畝;百畝記為一傾。”
原本明朝的一畝合六十平方丈,孫一的一畝合一百平方丈。
之所以重新調整畝的大小是因為孫一認為統一的十進位制更重要。反正地有的是,而且陝北百姓已經習慣了大畝。
賈道士聽的心驚肉跳,力德爾爺的畝,居然也來自天數。
孫一接下來的話讓賈道士徹底目瞪口呆:“至於糧食的量器,以後以方尺為準。長一尺,寬一尺,高一尺為一個方尺;一個方尺盛滿純淨的冰水,就是一千兩;”
賈道士心內計較,以大地之數確定尺,是為“度”,再以尺確定方尺,是為“量”。爺的度量皆源自地,天地一體,爺的度量故而又合了上天之數,雖然神奇卻也能想通。
可是這斤兩,是為“衡”。爺源自天地的“度“、“量”,裝滿水便是“衡”,怎麼會怎麼巧?這度、量、衡居然可以如此完美地演繹!
按照孫一的尺度,一個立方尺的體積是37059毫升,裝滿水則為37059克。
明朝的一斤為593.1克,一斤十六兩,一兩為37.069克。37059克剛好摺合一千兩。
這純粹是巧合。
嚴格地說,大明的斤兩錢是質量單位。孫一壓根兒就沒想著去碰它們。
因為大明的斤兩錢同銀子重量直接掛鉤,實際又是貨幣的基本單位,早已融入百姓生活的各個角落。
但是,就是這麼巧!
明朝既有的質量單位象是早就準備好了似的,早早地調整好了自己的大小等著配合孫一的空間單位。
於是,時間的單位、空間的單位、質量的單位統一了。
對於這個巧合,孫一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
以至於孫一懷疑,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是有神靈把自己送回明朝,就是為了某一件早已安排好的使命,只等自己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