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小白石頭摸上去細膩滑軟,孫一在地上畫了一道,居然比自己的粉筆效果好得多。
孫一用力搓了搓小白石頭,一股熟悉的感覺——滑石粉!
原來畫石就是滑石,怪不得比粉筆細膩。
孫一有些想笑。
剛才自己故意賣弄,沒成想奶娃準備的“畫石筆”比自己的“粉筆”好用多了。
賈道士討了一支粉筆,趴在地上寫出子醜寅卯十二時辰的名稱。
孫一按照長矛影子在圓上的角度,估算了現在的時間,把手機時鐘改了“狼山當地時間”。誤差估計至少正負十分鐘,不過足夠用了。
地上的日晷大圓上,相鄰兩個時辰之間空空蕩蕩。
孫一對賈道士說:“你能不能把刻度也畫出來?”
賈道士堅決地搖了搖頭,
“時辰之間的大刻小刻不一樣,我可畫不了!”
孫一不由得奇怪,怎麼時辰之間的刻度還分大小。
賈道士給孫一解釋,原來這時明朝的計時制度是每天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後世的兩個小時。比如明朝的午時就是後世的中午11點到下午1點,後世的11點到12點在明朝被稱作“午初”,12點到1點被稱作“午正”。
比“時辰”再小一級的計時單位是刻,明朝規定每天一百刻,每刻摺合後世14分24秒。半夜子正時,也就是後世的夜間0點,為每日百刻的起點。
這樣的話,每個時辰120分鐘,就是八又三分之一刻。問題來了,時辰的正點和刻度不同步!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明朝把每個時辰分成八個刻,兩個小刻,每個小刻僅等於六分之一刻。小刻放在每個時辰的初、正的第一個位置。
比如,明朝的午時開始於後世的11點,有10個大小不同的刻度:
午初初刻=11:00:00
午初一刻=11:02:24,相當於午初之後六分之一刻
午初二刻=11:16:48,相當於午初之後一又六分之一刻
午初三刻=11:31:12,相當於午初之後二又六分之一刻
午初四刻=12:45:36,相當於午初之後三又六分之一刻
午正初刻=12:00:00,相當於午初之後四又六分之一刻
午正一刻=12:02:24,相當於午初之後四又三分之一刻
午正二刻=12:16:48,相當於午初之後五又三分之一刻
午正三刻=12:31:12,相當於午初之後六又三分之一刻
午正四刻=12:45:36,相當於午初之後七又三分之一刻
孫一差點跪了,原來哈利波特的九又四分之三站臺在現實中真的存在啊!
孫一小時候恨死了做速度轉換的數學習題,從米每秒到公里每小時,再從公里每小時算回米每秒。那時的小孫一認為一小時六十分、一分鐘六十秒簡直是故意發明出來折磨小學生的。
現在看來,明朝的每個時辰八又三分之一刻根本就沒給小學生留活路!
例如明朝算術習題,從午初一刻到午正三刻,經過了多少時間?
恐怕秀才都算不出來!
怪不得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數學水平一直在退步,以至於許多前朝的數學著作到了明朝都沒人看得懂。
這樣的計時制度,絕對妥妥地把小數學家扼殺在搖籃裡。
孫一毫不猶豫地宣佈:
“以後我們計時採用十進位制:一天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十刻鐘,一個刻鐘十分鐘,往下以此類推!”
賈道士向孫一深施一禮:“爺要回復漢制,我贊成!”
孫一吃一驚,自己的規定居然還是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