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道士見孫一不明白,解釋道,
“秦時,晝夜各五分。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夜裡打更,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被稱為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這便是五更天的由來。”
“漢代,一日十二分,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便是十二時辰的由來。”
“自此成中國定製,一日若以晝夜各五分計,曰“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擊鼓報更,叫做鼓點或更點。一日若以十二時辰計,曰“十二地支”,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敲鐘報時,叫做鐘點或時點。歷朝歷代雷打不動的規矩,都是黑夜論更鼓,白日計時鐘,所謂晨鐘暮鼓是也。”
孫一恍然明白,中國古代計時一直是天干十進位制和地支十二進位制的雙軌制。後世的24小時分秒六十進位制居然是徹徹底底毀掉了幾千年來的傳承,從根上挖掉了文化基礎。
賈道士接著說,
“至於刻度,史上一直有一日九十六刻、一日一百刻、一日一百單八刻、一日一百二十刻之爭。”
“爺回覆一日一百二十刻,乃是回覆漢制。”
孫一心下暗笑,這有什麼好爭的,120是12和10的公倍數,當然是120刻最方便。
果然賈道士言道,
“一日一百二十刻便一時辰十刻,從此計時簡潔好算。正如尺下設寸,寸下有分厘毫;斤下設兩,兩下亦有分厘毫;時下設刻,刻以下理當仍是分厘毫。”
“況且爺言語中強調,刻鐘、分鐘,刻分的乃是時鐘,不是更鼓,此乃一語中的!貧道請依例,往下依次定為一分鐘十厘鍾,一厘鍾十毫鍾。”
孫一心裡盤算,按照賈道士的建議,以後狼山川每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再往下是十進位制的刻鐘、分鐘、厘鍾、毫鍾,一刻鐘等於後世12分鐘,一分鐘等於後世1.2分鐘或72秒,一厘鍾等於7.2秒,一毫鍾等於0.72秒。
孫一不由的想起在後世自己和一幫無聊網友認真討論過的一個問題:
一瞬間、一眨眼、一轉眼、看一眼到底是多長時間?
佛經雲過: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據此,他們推算出一“須臾“等於48分鐘,一“彈指“為7.2秒,一“瞬間“為0.36秒,
一“眨眼”,經過他們查閱資料和實測,在0.2秒到0.4秒之間,約等於一瞬間。
一“轉眼”,他們定義為眼珠子從一個方向轉到另一個方向的時間,經實測依然是0.2秒到0.4秒之間。
故此他們規定一眨眼=一轉眼=一瞬間=0.36秒。
而“看一眼”,他們定義為眼珠子從一個方向轉到另一個方向後,再轉回原來位置的時間,就是兩個轉眼,等於0.72秒,正好是賈道士口中的一毫鍾。
賈道士口中的一厘鍾,就是佛經中的一彈指間。
佛經中的一須臾,就是狼山的四個刻鐘。
崇禎五年的普通明朝人沒有先進的計時工具,只能聽鐘鼓報時,所以日常生活中最多能有“刻”的時間觀念。
如果推出一毫鍾就是“看一眼”、“兩轉眼”、“兩瞬間”,明朝人一下子就能掌握這種精細的單位。比後世的“秒”要直觀得多。
孫一當下解釋給賈道士。
賈道士聽罷,激動地大呼:
“一毫鍾便是二瞬間,此乃天意!”
“一厘鍾便是一彈指間,此乃天意!!”
“漢制一日一百二十刻,若論一日十更鼓,便是一更十二刻,一更天便是三須臾!此乃天意!!!”
說罷,賈道士竟自蹲下,在奶娃已分好的一百二十刻的大圓周上,十二、十二地數起來,分別標出了五更天的位置。
孫一計算了一下,五更分別開始於一更天19:12,二更天21:36,三更天00:00,四更天02:24,五更天04:48。
賈道士起身對孫一鄭重建議,
“自古的規矩,晨鐘暮鼓。一更敲鼓關城門,五更敲鐘開城門。值夜的兵丁分為四班,每班一更。百姓聽見有巡夜兵丁打更,心裡就踏實了。爺,咱鐵木營也得有人打更了。”
孫一點點頭讚道,“說得好!這些規矩我以前都不懂。以後你就跟著我,多給我出出主意吧。”
賈道士心下大喜,這一整天的巴結和賣弄總算有了回報!
什麼叫“出出主意”,那不就是謀士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