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旱道幹,行人尚可在中間過往,遇落雨則必走旁邊,行人之腿往往摩擦便者之臉,便者亦恆尿溼行人之鞋,實怪現象也。鄉下新來之人,以羞恥關係,往往不能在衚衕中出恭,蓋無此習慣也。久居北京者,必群笑其怯,真所謂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也。”
“前門外大柵欄同仁堂門口,因其門面靠裡,地面稍寬,故每日閉門之後,必有幾百人前去出恭,次早現掃除之,鋪中人認此為該堂之風水,不肯禁止”。
1900年夏,八國聯軍攻入京城,
“近來各界洋人,不許人在街巷出大小恭、潑倒淨桶。大街以南美界內,各巷口皆設公廁,任人方便,並設立除糞公司,挨戶捐錢,專司其事。德界無人倡辦,家家頗甚受難。男人出恭,或借空房,或在數里之外,或半夜乘隙方便,趕緊掃除乾淨。女眷髒穢多在房中存積,無可如何,真所謂諺語’活人被溺蹩死’也。”
“偶有在街上出恭,一經洋人撞見,百般毒打,近日受此凌辱者,不可計數。”
孫一以前每每讀到晚清時“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故事都義憤填膺。現在想想,如果自己家來個親戚,卻象狗一樣在家裡隨地大小便不以為恥,自己也會毫不客氣地把他象攆狗一樣轟出去!“華人與狗“,不是洋人刻意侮辱國人,是國人已然淪喪為狗,而這都是因為缺失了公共廁所所致。
再次,大糞是寶貴的資源。
按照後世中國的統計資料,化肥和糧產量的投入產出重量比初始值是1:15。
就是說,在貧瘠的田地裡施用化肥,每投入一斤化肥,可以增產十五斤糧食。隨著化肥投入量的增加,這個比例會減少。
孫一現在沒辦法搞到化肥,只能依賴於農家肥,最好的農家肥就是大糞。修建公共廁所,可以高效地集中大糞資源。
透過成規模地漚肥,孫一還可以控制大糞轉換成肥料的過程中的衛生問題。
大糞中普遍含有蟲卵和病菌,但是古人沒有這個觀念,南方甚至將新鮮的大糞直接倒入水田,導致血吸蟲病氾濫。
後世的經驗是在將人畜糞轉化為肥料時,採用堆肥的方式,利用自然產生的熱量把堆內溫度升高並保持一段時間來防毒。
最後,孫一希望高品質的公廁,可以改變明朝人的衛生習慣和觀念。
古代人惡劣的衛生習慣,除了如廁還有不洗手、不刷牙、不洗澡……等等。這些都是導致疾病的因素,甚至影響一群人的自信。
但是改變一個人的觀念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孫一決定從見效最快的如廁問題入手。
比如由於城鎮中沒有公共廁所,所以明朝人出門在外如果有了需求就只能就地解決了事,就此還演化出一系列說辭把這種行為“合法化”,比如“送黃金”。
鐵木營的情況更惡劣,百姓的家就一間窩棚,無論男女、無論何時,如廁都只能出門找個地方解決。營中自發形成的五穀輪迴之所氣味瀰漫,大家都是匆匆解決,女眷就更是窘迫。
創造一個乾淨的如廁環境,有免費的廁紙,潛移默化地鐵木營百姓就會潔身自好。
王二牛滿臉狐疑地自語:“這有何難!多修幾間茅廁,開一個紙坊就行,哪裡用得到十年二十年時間?我看力德爾爺的這個大目標比剛才的小目標容易多了。”
孫一看著幾位老總,意味深長鼓勵道:“那你們就試試,早日實現!”
——免費廁紙,2016年的中國都沒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