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制度,在設計之初都是善意的,但最需要考慮的是推行過程中會出現什麼問題。
因此推行科舉制所需要的考慮的首要前提,就是擴大讀書人的數量,而這與門閥的核心利益是相違背的,門閥在當世壟斷了“知識”這一無比珍貴的財富。
門閥不可能為普通百姓辦學,只有官府出錢出力,接著開國的大好局勢,才有可能把郡學—道學—國學這國立三級教育體系進行推廣。
官吏的進修,採用了夜校的形式,還是以自願報名為主,對於前來學習的官員或小吏,考試透過的,提供糧食補貼,並且以考試成績排名賦予每個進修班前三名獎勵,這些成績也會在吏部存檔,影響到他們日後的晉升。
而考核則是為了不影響政府機構的正常執行,在長安分六部各司進行順序考核,在地方則是逐道,逐郡進行考核。
當然了,也不是故意為難官員們,有些官員確實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辦事的能力並不差,因此考核的東西並不是統一的,而是根據官員所在的部門和行政型別來出題。
比如度支部,你最起碼出點實際應用的數學題你能算明白吧,比如禮部,國家的禮儀制度你得能填上來吧,比如都官部,國家所用的判刑標準你得搞清楚吧。
都是一些很基礎的題,如果這些都答不上來,元冠受還是會給他們一次機會,那就是經過兩到三個月的培訓,學習職位所需知識,然後重新考核。要是這次還不認真準備,又沒過,那就回家待著去吧,這個職位與你無緣。
這些是現任的考核,當透過考核後,官員還需要遵守三年一小考,五年一大考,以及任職地與戶籍地迴避等制度。
有反對意見?軍隊也考試,你問問大頭兵們有沒有反對意見。
軍隊的考試主要是基礎的掃盲,推廣漢字,同時提倡使用漢語交流,不提倡使用鮮卑語等其他語言交流。
也沒指望這幫大老粗能學明白什麼,會寫自己名字,認識幾百個常用字就行了。
至於漢語的問題,軍隊裡還是有不少鮮卑兵、羌兵等等的,有些沒學過漢語的,你要讓他們除了漢語其他的都不能說,那也有點難為人。
語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東西,當軍隊裡大部分人都用漢語交流的時候,這些士兵也就都傾向於學習使用漢語了。
而官府,和郡學—道學—國學這三級國立教育體系裡,是隻準說漢語的,為的就是發揮讀書種子們和官吏們的帶頭作用。
這樣以來,隨著軍隊、官府、學校提倡使用漢語、漢字,很快這股風氣就將擴散到西魏全國,如此一來潛移默化之下,就可以起到“肅官風,正民心”的作用。
晉末以來百年戰亂,根源就在於禮崩樂壞,官吏貪墨無度,百姓為求生存不得不使用暴力。
百姓知禮儀,官吏守規矩,社會才能從無序走向有序,這才是結束亂世的根本之道,而非以武力定天下。
武力能定天下,定不了人心,能定人心的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