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前不一樣的是,保甲制開始正式在西魏全國範圍內推行。
元冠受推行的保甲制以戶為基本單位,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對所有居民都登記戶籍。
不要小看這短短的一句話,就是這麼一個看起來不是很起眼的制度,完成了秦漢魏晉以來中央集權王朝費盡心思都沒有完成的東西——皇權下鄉。
透過保甲制和府兵制,元冠受成功把自己的統治觸角深入到了廣大的鄉村之中,從此以後,西魏地界裡,任何一個人如果有犯罪或者逃亡,都能清晰地查出來。同時,在發糧、徵兵、徭役、收稅等問題上,也比前朝大大地便利了。
換句話說,西魏的國家動員能力,打總體戰的能力變得更強了。
這幾個制度的推行,在積弊叢生的北魏或南梁是不可想象的,因為舊的統治階級尚未被推翻,門閥、豪強、寺廟佔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且這種壟斷性除了暴力手段,沒有任何方法能夠打破。
寒門和貧民幾乎永遠不可能當上高官,而百姓必須在門閥、豪強、寺廟庇護下才能逃避國家的重稅。
逃稅的百姓一多,國家就像是失了血的巨人一樣,開始變得衰弱,無法集中力量做任何事情。而隨著其他諸如通貨膨脹、地方勢大等問題的堆積,整個國家就會走向滅亡。
而在糧食的發放問題上,除了軍隊糧食標準不變,幾乎所有人群,包括百姓、官員,都是僅能保證生存的糧食發放標準,那麼有沒有糧食反而多了的人群呢?
有,教書先生。
元冠受在每個道每個郡都設立了道學郡學,讀書人如果願意來道學郡學任教,只需要服務五年,並且教學考核每年都及格,就能在官府獲得一個最低等的“官”位。
注意,不是小吏,是“官”,而且這項政策還有附加選項,如果這位教書先生不願意從政,也可以在郡學—道學—國學的三級國立教育體系內升職,如果這位教書先生願意從政,而他的教學考核每年都是優秀,還可以酌情授予更高的官位或直接進入縣以上的政府機構任職。
同時,為了打擊不學無術的門閥子弟佔據官職,元冠受的第四項立國制度,科舉及官員進修考核制正式出臺。
科舉制和國立教育制度息息相關,未來從郡學—道學—國學這三級國立教育體制內畢業的學生,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而當前,還是以現有官員的考核和進修為主。
需知,為政者目光長遠,懂得潤物無聲才是最好的,毛毛躁躁急於求成,一口吃不成個胖子,反而會把自己噎死。
國家的權威有兩面性,既是權,也是威,權可以讓人服從,但威只有讓人心悅誠服時才有效果。
元冠受不是不可以馬上推行科舉制,但結果呢,有沒有想過?
結果就是,來參加考試的,都是門閥子弟,因為貧民上不起學沒有文化。
貧民和寒門在讀書人中的比例非常低,在當世,詩書傳家可不是一句空話,文化是貴族的專屬。
如果強行推行科舉制,結果就會變成這項制度成為了門閥名正言順把後輩塞進西魏官員隊伍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