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房正幸和加藤清正拒絕的理由很簡單,咸鏡道如今已服王化,江原道也相對順從,你現在嘴巴一張一閉就要我們放棄已經順從統治的一道半熟土,這怎麼可能接受的了,更別說花房正幸是接到了秀傢俬底下任務的。
加藤清正其實是一個智勇之將,他主動提出若是放棄咸鏡道和江原道北部,那麼我方將會與明軍在東西上千裡的防線上交戰,兵力分散容易被分割擊破。
但是若是保留咸鏡道,那麼在明軍主力南下京畿道的時候,咸鏡道之兵可以入平安道、黃海道對明軍後路進行截斷。
而且這兩道兵力也不怕被明軍截斷退路,畢竟兩道臨近北海,一旦被明軍包圍可以從海上經水路退走。
原本豐臣秀次還在猶豫,他是不願意退兵的,因為這是他九州之戰之後第一次以總大將的身份在外作戰,麾下的都是各國大名,他想要作出一番成績。
不過小早川隆景的建議讓他有了猶豫,是不是真的要撤退,但是見加藤清正、花房正幸兩個兵力儲存較為完整的軍團長都拒絕,他也就有了底氣。
因此僅僅是交代了小西行長和豐臣秀勝且戰且退,讓加藤清正和花房正幸伺機而動。
其實豐臣秀次在等,他在等小西行長談判的結果,他也已經看出了日軍開始由盛轉衰,若是小西行長可以藉著眼下優勢在己方的時候把和談談下來,那麼自己這一次徵朝也算是完美收官了。
但是,豐臣秀次最終等來的並不是和談成功的訊息。相反,等到十二月20日,他從北方的探子那裡得到了3萬明軍渡過鴨綠江的訊息。
明軍是在鎮壓下寧夏之亂之後來到的遼東,由於秀家書信的作用,在萬曆的催促下,明軍提前1個月拿下寧夏城,斬殺了2000餘被俘的降兵之後,火速帶著主力東進。
隨著寧夏叛亂評定,明朝免於寧夏、朝鮮兩處作戰的隱患,可以傾盡全力對付入朝的日軍。
而在寧夏之戰和朝鮮之戰中,如李如松、麻貴等明末名將都將陸續登上歷史的舞臺。
————————————————
萬曆二十年,十二月10日,日文祿元年十一月14日。
因為評定寧夏之功,被再次任命為東征提督奉命帥軍入朝擊退倭寇的李成梁之子李如松,站在鴨綠江邊,看著麾下5萬餘人浩浩蕩蕩的渡過鴨綠江。
至此,明示記載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之役終於進入到第二階段。
由於這個時空日軍表現出更強的戰力,以及秀家的情報,入朝明軍比歷史上要多出1萬多人,而李如松將東征大軍分為五協。
前協由楊元統兵,麾下有原任參將楊紹先、標下都司王承恩、遼鎮遊擊葛逢夏、保定遊擊梁心、大同副總兵任自強等10639人。
左協由其弟李如柏統兵,麾下有原任副總兵李寧、宣府遊擊張應種、薊鎮參將李芳春、薊鎮都司方時輝等10632人。
右協由張世爵統兵,麾下有遊擊劉崇正、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真定遊擊趙文眀、薊鎮遊擊吳惟忠、副總兵查大受等10072人。
至於他自己,欽差提督薊遼、保定、山東等處海防防禦使,軍務總兵官,中軍都督府同知李如松則帶著遼東、保定、薊鎮、浙江、南直隸、山西、宣大、神機營等10000餘人為中標。
其他如義州衛鎮守李如梅、南兵遊擊王必敵、嘉湖蘇松調兵遊擊戚金、宣府營兵周弘謨、建昌遊擊王問等7000餘人為後協押後。
從這份名單可以看出,萬曆對日軍非常重視,薊遼、宣大、山西、遼東、浙兵、南直隸、都是眼下明軍最精銳的部隊。
宣大、山西、遼東自不必說,這本就是邊鎮精銳,薊遼軍是戚繼光在北直隸以南兵精銳為骨幹,加之南兵訓練之法訓練出來的精銳,是明王朝後期守衛京師的最重要力量。
至於南兵、浙兵都是當年戚繼光留在南直隸、浙將的戚家軍老底子,而建昌軍麾下有部分四川石柱土司秦良玉麾下白桿兵精銳。
為了應對此次日軍,萬曆提前數月不遠萬里將這兩隻精銳從東南和西北調至遼東,足以見得萬曆是希望能夠畢其功於一役的。
(沒有錯,白桿兵是從西北寧夏之役提前退場來的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