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備前宰相> 第八十八章 壬辰倭亂(21)第二次平壤之戰(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八章 壬辰倭亂(21)第二次平壤之戰(上) (1 / 3)

朝鮮國王李昖在知道了李如松率領明軍入朝的訊息之後,便在義州的義順館親自迎接李如松。

李如松身穿一件繡著孔雀補子的三品文官緋袍,意氣風發的坐在一頂往裡御賜的紅明轎子裡,遲遲不見其出來。

直到朝鮮郡王李昖向其行禮請安之後,他才後知後覺的從轎子中探出身子,表現出萬分抱歉的對著李昖噓寒問暖。

&nin]同“憫”)貴國無故受倭亂,大發兵馬來救。今當剿滅兇賊,原國王放心也。”

這個態度,就好像是長輩在對晚輩安慰一樣,可是李如松無論是年級還是品階都比朝鮮王李昖要小不小。

李如松的態度引起了部分朝鮮群臣的不滿,但是人家是手握5萬天兵的統帥,沒有他們朝鮮不可能憑藉一己之力收復朝鮮八道,也就只能對著李昖怒目而視,卻半天憋不出一個屁來。

反倒是身為國君的李昖非常大氣的主動上答道“以寡人守國無狀,貽念皇上,致諸大人遠事征伐。雖刨心腹,安得報此天地罔極之恩?”

隨後更是對著其說道“小邦一縷之命,惟在大人。”,之後更是主動向其行茶禮、行酒禮。

之後在李如松的引薦下,李昖又向前左右三協主將行茶禮、行酒禮,三位都入李如松一樣接受了,可謂是極盡卑微之態了。

也許是昨天李昖卑微的態度讓李如松非常受用,在第二日十二月十一日一早,李如松便在義州城外點將拔營。

經過5日的行軍,大軍來到安州附近駐紮,其招來平安道都體察使柳成龍問話,並聽他介紹平壤城的城防結構。

原來整個城像直角三角形一樣佈置,平壤東南兩面靠近大同江,是兩個直角邊,東側緊挨著大同江,根本不適合進攻。

南側有部分平地,這裡是大同江下游衝擊出來的平原,但是面積狠下,也不適合佈置大兵。

的北側有靠近牡丹峰,整個西北一面是最長的斜邊,不過這裡還有一條大同江的支流普通江流過。

能夠在完全經陸路對平壤城發動進攻的只有牡丹峰山腳的西北角七星門,也就是上次祖承訓突襲平壤時候所進之門,以及難道的正陽門。

西側斜邊的普通門沿著普通江修築,想要從這裡進攻,需要先渡過50米寬的普通江,而從側的大同門、長慶門出門10米便是濤濤的大同江江水。

望著如此堅固的平壤城,李如松皺起了眉頭,他很難想象憑藉平壤城的朝鮮軍是怎麼被日軍打敗的。

哦~好像說朝鮮軍望風而逃,平壤城不戰而落入日軍之手的。

當然也有好訊息,那就是儘管日軍佔據平壤已經有5、6個月之久了,不過小西行長一直沒有特意增築平壤城的城防。

主要是日軍並沒有控制平安道和黃海道,不能就近徵發民夫修築城防。

再加上小西行長的主要精力一直被沉惟敬那個騙子牽著鼻子走,甚至已經相信了他議和即將成功的謊言,自然沒有精力再去修築城防。

聽到這個訊息的李如松,鬆了一口氣,對著諸將說的“幸虧日軍沒有依平壤而守,不然我們就有麻煩了。”

但是饒是如此,李如松依舊對平壤城非常忌憚,還是想要以計破敵。

為了迷惑日軍,他特意派了人去平壤通知小西行長,天兵入朝是為了幫朝鮮幫助朝鮮從日軍手中接受國土,議和的條件已經為大明皇帝接受,朝鮮義京畿道為界互分南北。

小西行長雖然很希望和談可以順利,但是他總感覺這個有些不對,因此並沒有親自斧山院議和,而是派了家臣大浦孫六等23人前去,最後這23人全部為明軍亂刀砍死。

明軍最後檢查屍首發現並沒有日軍主將小西行長的屍體,李如松便判斷出突襲平壤已無可能,臨時將計劃改為強攻。

柳成龍擔憂平壤城高池堅,日軍又有鐵炮之利,害怕入朝第一戰就會陷入苦戰,因此出言勸阻。

但是在聽完柳成龍介紹完平壤的守備之後,李如松卻哈哈大笑道“倭但恃鳥銃耳,我用大炮,皆過五六里,賊何可當也?”

十二月十三日,李如松會同朝鮮軍抵進平壤城,巡視城防守備情況。

他首先望向左側的牡丹峰,對著眾人說道“日將不善守也,若是在牡丹峰上築城,與平壤城互城犄角之勢,使我不能攻也。”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