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人喜歡喝油茶,先將糯米煮好曬乾成陰米備用,逢年過節或貴賓至家,即將茶葉炒焦黃,加香油和鹽煮開,摻上陰米熬煮,連茶葉一起吃。春節期間,則將粑粑搓成小顆和油茶一起煮食,味香可口。清明時節,上坡採摘薅菜、清明菜,煮熟切細,配上板栗、花生和豬肉,與大米蒸熟,稱“八寶飯”或“清明飯”。
侗族人喜歡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他們建造的翹角樓房,別具一格。翹角樓豎於正房兩側,一般2到3層,人住樓上可以避潮。“遠望彎挑直上,近視樓層對出,兩個彎挑,象徵兩把彎刀,驅瘟逐邪”。另一個含義是祖先用彎刀對付外辱傳下來的紀念。侗族風雨橋是建築在村前寨後溝溪上的長廊式木板橋,是侗族主要的標誌之一。此外,還有水標、田標、路標、家標、魚標、寨標與特標等標誌。
侗族定居石阡後,最初青年戀愛,婚嫁比較自由。農閒時,男女青年在夜間圍坐“火堂”,女的唱歌,男的吹木葉或竹笛伴奏,稱“引歌座坐月”。經互相往來,男女雙方如果情投意合,即可相約成婚。明末清初,由於多民族雜居,尤其受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侗家婚嫁也逐漸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約”進行。侗族人的婚姻習俗,採用“定根人錢、下書”、打書單、討庚、迎親”等禮儀。
侗族人死後,都要請陰陽先生擇吉地安葬,擇吉時抬上山。富裕人家或有名望的人家,有備三牲九禮祭奠亡靈。
死者停柩期間,直系親屬之晚輩,不準臥床休息,不準在靈柩前吸菸飲酒進食,並禁食葷腥。殉葬忌用鐵器和桐油漆過的器皿,三年內不能寫紅對聯,不包粽子,不孵小雞,稱為守喪三年。
每年冬季要殺牛祭祖先和祭“湖耳青草大王”;祭祀飛山廟,紀念十侗首領楊再思;春節時,為慶賀元宵,開展“毛龍舞”娛樂、玩茶燈等。
苗族。石阡苗族的祖先,為五陵蠻和五溪蠻。東漢馬援伐五溪,迫使苗族西遷,沿清水江、苗嶺深入貴州腹地散居。境內高山和邊緣山區的苗族還保留有過去的習慣,常年穿草鞋打綁腿,講苗語唱山歌。而生活在城鎮和交通要道的苗族,為免遭歧視逐漸從漢族習慣。
石阡境內的苗族婦女多穿欄杆線條鑲邊、袖套繡花的服裝。系花圍腰,胸襟領釦喜銀質,頭上包摺疊整齊的大圈青帕子,插銀花吊吊頭飾,耳戴大長銀耳環,手戴銀圈。苗族的圍裙類似百褶裙,裙上多刺繡鳳鳥花草,大都喜歡穿青色服裝。
縣境內的苗族人民,喜歡喝酒吃肉,除家禽家畜外,對飛禽走獸都喜歡,還喜歡吃酸的東西以及醃臘製品,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鬧川”的說法。他們將一時不能吃完的魚、肉、瓜菜之類配香料加鹽醃上封存,經年之後取出炒食,別具風味。
山高林處,層巒疊嶂的高王、聚鳳、坪山、甘溪、五德、石固、青陽等偏僻鄉,是縣內苗族的主要聚居地。
苗族的婚嫁,歷來比較自由,大多是本民族開親,一夫一妻制。以互相對歌選擇伴侶,新娘出嫁時不坐轎,也不哭嫁,而是聚集親友,鄰寨青年男女整夜唱歌。迎娶時,新娘要打傘,自己走到婆家。
苗族最隆重的節日是“四月八”,一是紀念苗族英雄亞努於四月八日戰逝;二是紀念牛王菩薩生辰;三是紀念釋迦牟尼佛祖的誕生。六月六日是紀念苗民六個祖先的節日,並把所有的衣服、被子曬出,俗稱“六月六曬衣服”。
老闆介紹完石阡的幾個少數民族,時間也不早了,吳總讓田理麥給每人買了一小袋苔茶。
一行人從茶館出來,又去街市上逛了一圈之後,便回到了賓館。
回到賓館之後,又去泡了溫泉。
第二天早晨,蔣副會長和導遊黃桂蓉按照約定的時間來到了賓館,導遊黃桂落說道:“吳總,我今天的行程主要是看兩處民族村寨。在之前,我們到湯山鎮是車覽一番。”
聽說是車覽,田理麥笑著說道:“小黃,車覽二字是行話吧!?”
導遊黃桂蓉笑了笑,沒有回答田理麥的話,而是轉頭對蔣副會長說道:“蔣會長,吳總車上關於湯山鎮的講解就拜託你了!”
蔣副會長仍然吳總的車,導遊黃桂蓉坐田理麥他們的車。
上車前行,導遊黃桂蓉便解說道:“湯山鎮為石阡縣城所在地,是石阡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在一九九二年就被列為了首批貴州省歷史文化名城。
“湯山鎮的歷史文化街區由八一路、府城老街、石板街構成。八一路東西有越城路和長征路,越城路上有萬壽宮古建築群、府文廟、東嶽廟、城隍廟等文物景點;長征路有天主教堂關,也是紅軍長征時期的軍團指揮部,它與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縣城古巷道、城隍廟相連;府城老街由醒獅街、新民街、民主街和平橋街四條平直街道貫通而成,全長近兩公公里,街寬八米,有建於明代的啟靈橋、形成於明清的古街道、巷巷相通的古巷陌和城南古溫泉等文化旅遊景點;建有仿古城牆的石板街臨河而立,與府城老街毗鄰背靠,彰顯石阡古城風韻。府城老街和石板街北端連線啟靈古橋,南端連線城南古溫泉,正是這些儲存完好的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為魅力石阡增添了不盡的風采。”
車子穿街而過,很快便“車覽”完畢。之後,直接驅車趕到堯上仡佬族文化村。
到了仡佬族村,導遊邊帶領吳總一行參觀遊覽,邊開始講解:
“堯上仡佬族文化村是佛頂山景區的主體景點,座落在神奇而美麗的佛頂山腳下,南接鎮遠氵舞陽河,西接遵義地區的大烏江,是一個依山傍水、竹林掩映的秀麗村莊。全村面積3.8平方公里,現居住著五十戶仡佬族人家,有‘仡佬第一村之稱,仡佬族是熱情好客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進入仡佬村,整個村寨都帶著濃郁的民族氣息。
“吳總,各位佳賓朋友,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停車場,我們將以這個地方作為今天堯上之行的起點。首先我將帶大家參觀這裡的革命烈士英雄紀念碑。我們石阡不僅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溫泉資源,還是一個革命老區,紅軍長征時期曾兩次經過石阡,在這裡撒下了革命的火種。1934年10月7日,紅軍某軍團在西征途經石阡甘溪時,軍團前衛部隊遭遇湘﹑桂﹑黔三省敵軍二十四個團的兵力的圍追堵截,前衛指揮員指揮前衛部隊在這裡倉促應戰,打響了歷史上的甘溪遭遇戰。由於紅軍長期轉戰崇山峻嶺中,自然條件十分艱苦惡劣,加上疾病、飢餓侵襲﹑又是倉促應戰,就在堯上這一帶,就犧牲了四十多名紅軍指戰員,英雄、烈士們長眠在了這裡,解放後政府就修建了這座革命烈士英雄紀念碑,讓後代們經常緬懷這些為了新中國而犧牲的英雄們吧!”
導遊邊走邊繼續講解。
“請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對面那幾座山峰象不象微微隆起的魚背呢?因為形狀很象兩條鯉魚而得名‘雌雄鯉魚嶺’,‘雄魚嶺’在前,長約四十米,高約二十米。‘雌魚嶺’在後,略顯短矮,兩條‘魚’的頭部都緊靠著兩棵大小不同的侯慄樹,首尾相連,好象難分難捨。前面的是鄧氏祠堂,左邊是生態池塘,據傳說是兩條從長江中飛騰出來欲去求道成仙的鯉魚,飛到堯上上空時感到口渴,見到地面上有一口魚塘,便想下來喝點水再繼續前行,但是魚塘太小,連一條魚都容不下,怎麼能容下兩條魚呢?兩條魚就這樣被困在了魚塘,再也不能動彈,最後化作兩座小山,大家覺得象嗎?
“吳總,現在我們來到這個仡佬寨舉行活動的院子裡,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葫蘆鷹,這葫蘆鷹是我們仡佬族的圖騰。就象苗族崇拜牛,彝族崇拜火一樣,我們堯上仡佬族對鷹以及所有的鳥雀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為此,仡佬族祖先留下了他們最重要的節日——‘敬雀節’。每年農曆二月初一,每家每戶都要做餈粑,宰殺豬、牛、羊、馬四牲祭祀神鷹,祈禱家業興旺和五穀豐登。除此以外還要上演本民族特有的藝術節目:舞毛龍、儺戲、薅草鑼鼓、木偶戲等。
“關於‘敬雀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當地的仡佬族人過著非常平定、自在的生活,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擾亂了整個村寨的平靜,在整個村寨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在二月初一這一天,一隻神鷹叼來一棵仙草,放在一仡佬家的堂屋的桌子上,這家病得輕的人覺得奇怪,就試著吃了一點,立覺病體輕鬆,就將這棵仙草分給寨內所有的病人吃,結果得病的人都好了。因為神鷹為他們送來了靈丹妙藥,在危難之際挽救了整個村莊人,從此為了紀念挽救他們於危難之中的神鷹,便將它作為圖騰,並世代傳承下來。從此,仡佬族人把二月初一定為‘敬雀節’。”
導遊黃桂蓉帶著吳總等一行人來到了寨門口的廣場上,很明顯,這塊廣場是後來修建的。
廣場佔地面積大約有兩千平方米,為水泥石板結構,旁邊有一口生態魚塘,如果客人夜宿在此,可以到生態魚塘體驗一下垂釣的樂趣。
再往裡走,導遊黃桂蓉介紹道:
“好,現在我就帶大家去寨中看一看,先前我們已經講過,仡佬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來到仡佬民族村,要進入山寨,喝攔路酒、聽攔路歌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這是我們仡家兒女歡迎遠方客人的一種方式。”
走到寨口,果然就有幾位姑娘和媳婦來獻攔路酒和唱攔路歌。吳總等人笑眯眯地喝了攔路酒。
喝了攔路酒,一行人便往賽中走去。導遊黃桂蓉手指著那一片特色房屋介紹道:“大家請看,這就是我們民族村了,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這塊平地就是篝火會場了,每遇有有什麼重大節日,全村的人都會聚集在此,燃起篝火舉行大聯歡,他們的民族特色都會在篝火晚會上得到體現。整個民族文化村無論從服飾到建築、從餐飲到習俗都明顯而完整地保留著仡佬族的特色,由於石阡是多民族雜居,在與漢族長期的交往融合下,他們保留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又在創造著自己的特色,雖然他們有的穿著漢裝,講著漢話,但是他們的民族特色卻融匯在他們的節日和歌舞中。比如驚險神奇的儺堂戲、詼諧幽默的木偶戲、歡聲笑語的薅草鑼鼓、熱情奔放的攔路歌、婀娜多姿的蓑衣舞等,生動地表現我們民族村歡快愉悅的生活情緒。其中,仡佬族的儺堂戲是中國瀕臨滅絕的保護戲種,裡面的上刀山、下火海十分精彩,最為精妙絕倫,一會我們可以在民俗陳列館中欣賞到。仡佬族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民族?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民族,是曾建立過古夜郎國的民族,民間俗語常有“蠻夷仡佬,開荒闢草”之說。仡佬族的族源大致經歷了三個歷史發展時期,即:濮人—僚人—仡佬族。由於歷史原因,形成仡佬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仡佬族人在長期的社會歷程中,逐漸形成若干支系,就文獻記載,有紅仡佬、青仡佬、花仡佬、蔑仡佬、打牙仡佬、打鐵仡佬等稱呼。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屬漢藏語系。但由於與鄰近諸民族的長期交融,語言逐漸發生變異,主要使用漢語,並通曉相鄰民族的語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