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希望與圖騰> 第三四七章 石阡的民間文化(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四七章 石阡的民間文化(一)

參加戰鬥的有:紅某軍團軍團部、某師直屬部隊和三個團以及紅軍學校。(在甘溪遭遇時,其中一個團因斷後與軍團部失掉聯絡)

參加這次的敵人主要有:湘軍五十五旅唐伯寅和劉建文團,獨立三十二旅胡達部六九四團王培英、六九五團李相林。黔軍王天錫五團李維傑、六團劉鶴鳴、十三團袁景文、柏輝章部和李成章部。地方武裝有石阡龍塘區民團、思南縣三間地民團等。總體來說是敵強我羽。

1934年10月5日,軍團在軍長几位首長組成的軍政委員會率領下,遵照中革軍委命令,進入石阡。10月7日,軍團在甘溪與桂敵遭遇,擔任後衛的某師奉命改任前衛。折回走馬坪。12日,軍團主力經界牌,佔領本莊,計劃從河閃渡西渡烏江。由於遭到黔敵萬式炯團和侯之擔部隔江阻擊,加之渡江工具匱乏和13日中革軍委電令“不應渡烏江北進”,過江未成,後轉戰至本莊的山口坳。13日,敵軍縮小包圍圈。14日,軍團主力宿營思南的甕溪司、司都壩。15日,過跳礅河進入石阡的川巖壩,沿桐梓坪、川洞、十二山樑子、朱家壩一線前進,準備宿營板橋,擬渡石阡河去黔東根據地與另一支紅軍主力會師。前衛某團行進至板橋附近即遇敵阻,速即據守毛壩,與駐守板橋的黔敵李成章部和湘敵五十五旅劉建文團交戰。軍團主力被迫宿營龍塘的朱家壩、董家槽、核桃灣、甘家寨一帶,並設警於十二山樑子的螃蟹井、潘家溝等處御追敵。後面有黔敵和思南民團追,前面板橋的黔敵李成章部和湘敵五十五旅劉建文團阻;湘敵五十五旅唐伯寅團和獨立三十二旅胡達部分別由龍洞和縣城趕去龍塘圍堵;黔敵柏輝章部和王天錫五、六、十三團分別駐晏家灣和困牛山的甘溪槽,並趕赴龍塘攔截;地方民團在板橋、龍塘、甘溪槽、晏家灣等地都有活動,紅軍陷入湘黔敵軍和地方民團包圍之中。

16日,軍團決定突圍南撤國榮二進甘溪,跨過石(阡)鎮(遠)大道出石阡。去黔東根據地另一支紅軍會合;紅某師五十二團800餘人在師長和團長田率領下,奉命由前衛改為後衛,阻擊敵人,擔負斷後任務。此時,某紅師五十二團已與湘、黔之敵對峙一晝夜。16日拂曉,由一名叫金國禮的當地老百姓帶路,軍團從牛家壩南撤,沿核桃灣、關口、晏家灣、白楊寨、二塘、國榮、甘溪一線行進。8時軍團主力開始經過關口,9時30分至中午12時在關口遭到湘敵五十五旅唐伯寅和獨立三十二旅胡達部、黔敵王天錫部和柏輝章部以及地方民團的多次堵截,敵人有數十挺機槍和迫擊炮。軍團主力一邊組織力量擊潰敵軍,一邊繼續前進。之後,軍團主力一路順利,前衛夜宿甘溪,軍團部夜宿國榮。後衛紅五十二團在朱家壩一帶完成斷後任務後,決定向國榮、甘溪方向轉移,沿主力南撤路線追趕。中午12時,行至關口的十字路口關口大田處。此時關口大田南去的路被增援的湘黔敵軍和地方民團用機槍和迫擊炮截斷。軍團主力剛過,也面臨敵軍窮追堵截。為拖住敵軍,保證軍團主力順利南撤,紅五十二團突破關口,改道向西走十二山去川巖壩困牛山的大路,併成功地將全部圍追堵截之敵引向川巖壩困牛山。

紅五十二團翻過關口(坳),分三路走,一路約30多人經滕久權家房後→長坳,沿主力方向前進。一路(大部分)經鄢家箐寺廟、十二山樑子、楠木窩、廟坪,之後在此又分兩路,一路走毛家河溝去甘溪槽,夜宿甘溪槽對面,其中有失散在晏家灣的紅軍黎國兵;一路走皮紙廠上困牛山。另一路經鄢家箐、溜沙坡、十二山樑子、老鷹溝、川巖溝、紅籽坳、川巖壩街上、周家坳口、幹河流、水井坡上困牛山。在關口大田被截斷在後面的紅軍,被迫退回核桃灣後,翻過螃蟹井,與設警於螃蟹井和潘家溝的紅軍一起,經老鷹溝去川巖壩上困牛山。幾路紅軍上困牛山後,沿山樑子向南前進,準備走老君山、晏家灣去國榮追趕軍團主力。

紅五十二團在關口大田突破圍堵之後,湘敵唐伯寅團和獨立三十二旅胡達部以及龍塘民團緊追不捨,黔敵柏輝章部會同王天錫在困牛山的甘溪槽、趙家山、王秦寨一線攔截圍堵,思南三間地周光榮民團趕去青崗圓,憑藉黑灘河峽谷阻擊紅軍。這樣,圍追堵截之敵全被紅五十二團拖住了,軍團主力安全南撤了,但紅五十二團所剩400多人卻陷入了困牛山重圍之中。

困牛山三面臨河,兩面懸崖峽谷,四周高山包圍,地形險惡。400多紅軍上困牛山後,四周高山都被敵軍佔據,後有追敵湘軍唐伯寅團和獨立三十二旅,前有阻敵黔軍王天錫部五、六、十三團和柏輝章部以及地方民團(在敵軍中還雜有很多被抓去的和不明真相的打紅軍的百姓),前面和右邊是懸崖峽谷。紅軍隊伍新編,官兵不熟,途中又誤食桐油拉肚,戰鬥中怕誤傷雜在敵軍中的百姓,分辨不清是民團還是百姓(民團和百姓服裝一樣),致使戰鬥不便展開。師長帶著200多紅軍戰士在前面沿著壁陡的Z字型小路,身倚巖壁半蹲著,手抓草藤,一個一個地下營盤堖到三步跳,順河溝突圍,當夜宿營老君山蒙人灣樹林裡。後面在鼎罐堡阻擊追敵的100多紅軍,戰鬥十分激烈,紅軍打得英勇。狡猾的敵人知道紅軍愛護老百姓,便協迫當地老百姓走在前面,面對靠近的交百姓,紅軍戰士把槍朝天打,子彈由百姓身邊擦過,怕傷了他們。“紅軍專打穿制服的敵軍,槍法好,一槍一個。”當地老百姓說。

由於怕誤傷老百姓,加上紅軍又不熟地形,且戰且走,終因寡不敵眾,敵人潮水般湧來,紅軍來不及往營盤堖撤退而退到了懸崖邊。16日下午4點鐘左右,在困牛山虎井溝約500米長一段,100餘紅軍戰士寧死不誤傷雜在敵中的百姓,寧死不做俘虜。毅然集體跳崖,為革命捐軀,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下人類史上最為悲壯的英雄讚歌。個別被樹藤擋拌,得以倖存,如陳世榮。紅五十二團團長田海青在戰鬥中光榮犧牲。16日晚還有突圍紅軍24人分三路,各8人,拖著疲憊的身體,分別經謝家坡、乾田灣、觀音寺等三處上坡去晏家灣、國榮方向撤退而去。

17日午前,軍團部從國榮出發重抵甘溪,夜穿越石(阡)鎮(遠)大道出石阡去黔東根據地,24日在印江木黃與另一支的紅軍主力會師。

困牛山戰鬥,群眾被紅軍壯舉感動,很多人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和收養紅軍傷員,傷好後,還給予盤纏(路費)回家。當地群眾逢年過節照習俗到紅軍跳崖遺址憑弔紀念紅軍壯士。

困牛山戰鬥是甘溪戰鬥後紅六軍團粉碎敵軍“會剿”和“殲滅”企圖,勝利突圍出石阡的戰鬥;是紅52團服從命令,聽黨指揮,勝利完成斷後任務的戰鬥;是紅軍捨身為民,用生命詮釋革命為民、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戰鬥。

導遊黃桂蓉講完了紅軍的戰鬥故事。吳總見天色尚早,對導遊黃桂蓉了道:“小黃,時間還早,你能不能給我們介紹石阡的民族文化?”

黃桂蓉看了一眼蔣副會長,蔣副會長說道:“小黃,你就給吳總他們介紹一下!”

導遊黃桂蓉說道:“石阡民間保留著多種充滿生活情趣帶有濃郁泥土氣息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如在春節、元宵期間的“玩燈”之俗;在祭祀秧神、朝山拜佛的木偶戲;在慶壇還願時演出的儺堂戲等。傳統民族燈戲有龍燈,分為毛龍、狗龍、獅子龍、棒槌龍;農耕勞作間歌舞如打薅草鑼鼓;茶燈。”

於是,導遊黃桂蓉一一地介紹了幾種民間民族文化。

仡佬毛龍,起源於古代仡佬民族對“竹王”神崇拜,其歷史可追溯到隋、唐時期。仡佬毛龍以“燈班”為組織的民間傳承形式延續流傳縣境內。毛龍龍頭、龍身全是竹子編扎的骨架,形如蛇身,尾似魚尾,龍頭有“麒麟”和“雞頸”兩種。龍身長15至25米,分七棟、九棟、十一棟、十三棟,每棟2米。龍身用須狀的五色“火草杆”編扎後全身毛絨絨的。有的燈班玩毛龍還伴有兩條“狗龍”相隨。玩毛龍是仡佬村寨集體行動,隊伍配有專門的打擊樂隊,打擊樂有固定的曲牌。每年毛龍燈會是仡佬族盛大的文化活動。其信仰崇拜包括六個文化要素:1、龍神信仰(傳統故事、敬龍神儀式、敬龍神場合及用品、敬龍神誦詞)。2、附屬、圖騰、神靈信仰(竹王崇拜、盤瓠崇拜、民間佛、道崇拜、原始崇拜)等。3、編扎工藝、選材(竹篾、彩紙、編扎技術)等。4、玩技(上桌、過獨木橋、雙龍搶寶、單龍戲珠、懶龍翻身、天鵝抱蛋、犀牛望月、螺絲旋頂)等。5、唸誦表演(開光、請水、化龍、開財門、敬神、求子)。6、打擊樂的鼓點曲牌構件等。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儺戲,在元代時期,石阡就有儺戲活動記載。到了明朝時期,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石阡府志》中也有了關於儺戲活動的記載。清康熙三年(1664年),推官陳龍巖在《石阡府志》“奇觀論”中寫道:“阡屬楚尾,信鬼重巫,酷有湘、沅間風。秋盡冬來,臘餘春前,比戶春儺鼓角,鐃笳鈴鑼,歌唱之聲,響徹晝夜”。民國時期,境內儺戲班100餘個,經常在縣城、本莊、白水沙、龍塘等地演出。其中著名的有晏明姚紹清儺戲班,樂橋王清廉儺戲班,公鵝吳忠仁儺戲班,青陽陳正中儺戲班。解放後,儺戲演出被視為搞“封建迷信活動”而加禁止,只在最邊緣的農村有少數活動。1979年後,儺戲文化引起重視,縣內儺戲班逐步恢復發展。至1985年,儺戲班已恢復23個,儺戲藝人發展到170餘人。

石阡儺戲分6個流派。一、茅山教派:青陽鄉科甲彎商家儺班,祖師59人,家傳6代,漢族。二、湖南教派:晏明村新化姚家儺班,祖師32人,家傳5代,由湖南保靖江石夾大坪田法龍傳,侗族;樂橋村柿花壩王清廉儺班,祖師30人,由湖南麻陽傳入,土家族。三、湖北教派:樂橋鄉雙山儺班,傳6代、漢族。四、淮南教派:枇杷鄉樓房楊家儺班,祖師38人,家傳5代,侗族。五、河南教派:楓香鄉新屯譚家儺班,祖師譚法旺從河南安陽學成,家傳6代,漢族。六、四川教派:楓香鄉銀豐陳家儺班,從四川秀山熊法清處學成,家傳4代,仡佬族。

石阡儺戲包括法事、正戲、外戲和儺技四種形態。法事包括開壇、起神、發文、立樓紮寨、開(放)兵、搭橋、回香、申文、請水、合神、獻紅花、開光、灑淨水、遊城破獄、領性、上熟、送聖等20多項內容。主要構成請神、酬神、送神的古儺戲遺意。法事的宗教成份和迷信色彩甚濃,有的唱段直接採用了佛教、道教誦經的調子。做完法事後緊接演正戲。

正戲是法事的調劑和補充,以第一人稱出現。雖然正戲演的是關於神的故事,但故事中已具有簡單的矛盾糾葛和人物性格刻畫。其中和尚、開山等具詼諧個性,演出中常使用地方口語插科打諢,調笑逗趣,形成比較質樸、簡單的戲劇形式。音樂唱腔是正戲的主要部分,縣內儺戲班上演正戲有《掃地梅香》、《唐氏太婆》、《甘生趕考》、《勾判》等24個。

&nbsp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