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黃桂蓉略為停頓了一下之後,便又繼續講解。吳總等一行人看得非常仔細,因為這是外來建築文化在石阡的集中體現,當然,修建萬壽宮時,也肯定吸收了當地的文化元素。
黃桂蓉講解說:
“大家可能發現戲樓上有兩幅對聯,戲樓上這一幅是“束帶整冠儼然君臣父子,停鑼息鼓誰是兒女夫妻”,它的含義既是對戲臺上虛擬故事的描述,也是對人生的描述。那麼為什麼旁邊會還有一幅對聯呢?這就是後來擴建萬壽宮以後的典故了,後人覺得短的這幅不足以表述豫章會館的全部涵義,於是就又在旁邊立了這麼一幅對聯“從南撫臨瑞吉以來遊翠五府人才於茲為盛,合生旦淨未醜而作戲少一個腳色便不足觀”。“南、撫、臨、瑞、吉”就是我剛才給大家講到過的後來捐資修建萬壽宮的五個地方的客商。
“萬壽宮建築工藝使中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諧調一致,生動形象地反映出歷史上石阡古城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等狀況。因此於2001年6月25日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宮歷來為縣城官民遊樂聚會的場所,1936年,紅軍部隊駐過宮裡,開展了戲劇演出等革命活動,軍團總指揮部的領導人曾到宮裡看望了在石阡參加紅軍的新戰士。後來,萬壽宮曾改作糧食倉庫,這是萬壽宮能夠得以完整儲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黃桂蓉講解完畢後,王總對一直陪在他身旁的蔣副會長說道:“這萬壽宮的建築有徽派之風!”
游完了萬壽宮,接著就又趕到了府文廟。吳總等人站在府文廟前,吳總說道:“廟宇旅遊也是旅遊中的重要一部分,不論是我們國人還是外國人都對姓教有一定的迷信。”
聽了吳總的話,導遊黃桂蓉知道吳總有所誤會,連忙解說道:“各位嘉賓朋友,這府文廟雖然有廟,卻不是真正的‘廟宇’”。
府文廟亦稱學宮,是古代培養封建科舉人才的場所,自漢武帝尊孔崇儒,歷代相承,推孔子為萬世師表,重儒術以治理天下,令郡縣皆建學宮,以為官紳士人奉祀瞻仰之地。故歷代郡縣官吏都把營建和培修學宮作為重視文教的標誌。據考證,石阡早在秦、唐兩代有建置。只因僻處西南邊陲,交通梗阻,中原王朝更替頻繁,而且北方多事,難於兼顧,孔孟儒學不能廣為傳播。迄明代石阡設府,立學始見於方誌。
石阡府文廟位於縣城東南越城路,始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由時任知府李鑑修建,因在石阡設府的同一年修建,故稱“府文廟”。府文廟歷經戰火,多次重修。至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知府董醇重修後,廟制穩定。府文廟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整個廟基坐東朝西,廟分三進院落,院基漸次升高,由西向東自下而上分別建有廟牆、泮池、狀元橋、欞星門、大成門、兩廡、天子臺、大成殿以及崇聖祠、考棚等。解放初期,泮池、狀元橋、欞星門、崇聖祠、考棚等被毀。
文廟正中為大成殿,殿外為丹墀,丹墀左右為東西階,階下為天子臺,天子臺上下各有雙龍搶寶和鯉魚跳龍門巨型浮雕一塊,左右列東西兩廡各三間,現作為“可愛的泉都輝煌五十週年成就圖片展”陳列室。前為大成門五間,其左右兩間原為文武官員齋更衣室,門外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大成門外有桂花古樹二株,四季濃陰,八月花開,一黃一白,香飄滿城。中間稍下丈餘,豎立石坊為欞星門,門外為泮池及狀元橋,池前左右有門題曰:“禮門”、“義路”。門外各立下馬碑,大成殿之後有崇聖祠,周圍繞以紅牆,廟基長二十六丈五尺,闊七丈八尺。
遊覽完了府文廟,接著便去了禹王宮。
禹王宮又稱水府閣。坐北向南。中軸對稱。原有牌樓式山門、戲樓、兩廂、正殿、後殿等。現戲樓及東廂房已毀。佔地面積約1540平方米。建築面積1428平方米。內有石、木雕刻圖案多種。禹王宮正殿、後殿均有大梁題記。正殿大梁題記為:“皇清嘉慶貳拾年歲次乙亥立”,即公元1815年;後殿大梁題記為:“皇清乾隆乾隆肆拾伍年歲次庚子立”,即公元1780年。這是迄今發現的石阡境內現存最早的古代木構建築。
看完了禹王宮,又去看了啟靈橋。
啟靈橋又名“石阡大橋”,位於城西北龍底江上,東抵湯山鎮平橋街北端,西抵臨江樓南側,古設木橋於此,名“河下橋”。明萬曆十年(1582),知府袁亮創修石墩,架木為梁,取名“啟靈橋”,但遇洪峰驟發,仍有沖毀之虞,清乾隆二十年(1757),知府時廷靄倡議募捐建石拱橋,經七年而竣工,共十一拱,全長一百四十米。橋上建高亭,翼鱗凌空,若長虹臥波,飛龍飲水,景觀極美。橋墩呈分水尖狀,可減少洪水衝力。兩端拱高七米餘,相向遞增高度。至橋中心孔高為十米半,利於主流排洩,拱頂懸“斬龍劍”一把,意在鎮懾蛟龍,免致氾濫雨水。橋身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樑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同治元年(1862),洪水氾濫,河水沖毀西岸三孔,遂加強木以渡,維持了15年。光緒四年(1878),郡守陳柱安、增生夏純花倡議募捐復修,得以修繕。民國前期,橋上亭圮。解放後,經省交通部門勘定,該橋屬全省大型橋樑之一,註冊定名“石阡大橋”。自六年代起,政府對橋塘墩、石欄進行了加固,並改兩端石阡級處為木杵橋樑,後又改為混凝土板橋,至此全橋增為十三孔跨,全長一百六十九米,高八米,橋面寬五米,安全載重十噸,為縣城至省城貴陽的必經之公路橋。
上午的時間安排得非常緊湊,游完啟靈橋,吃中飯的時間便到了。
導遊黃桂蓉與蔣副會長商量之後,找了一處特色餐館,吃了一頓特色餐,讓吳總等人覺得最有意思的就是糯餈粑粘黃豆粉,田理麥覺得武陵山中的飲食沒有多大差別,那糯餈粑粘黃豆粉他也吃過。
中飯結束時,田理麥買了單。
吃過午飯之後,黃桂蓉對蔣副會長說道:“蔣會長,下午我們只去看紅軍的指揮部行不?上午的時間安排太緊了,下午鬆散一點!”
蔣會長笑著說道:“好,小黃,今天整天的日程,你上午將時間趕了!”
“蔣會長,今天的行程,本來就只需要大半天時間,等會兒看完之後,讓吳總他們休息一下!”黃桂蓉說道。
蔣會長笑著開玩笑說道:“吳總,我們小黃挺體貼你的!”
吳總笑笑對黃桂蓉說道:“謝謝小黃!”
一行人坐車來了石阡縣城中心的長征路東側。
黃桂蓉一下車,便講解道:“石阡,是一個古老的地方,但它更是一塊熱土,無數的革命先烈長眠在了這裡。下面我們參觀的是紅軍團總指揮部舊址。
“這處舊址是一組中西合璧的建築群,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由經堂、神甫樓、修女樓三個建築所組成。紅軍軍團總指揮部及司令部舊址為南樓;石阡會議舊址為經堂;紅軍的許多高階將領等領導人住址為批樓。
“石阡是革命老區,紅軍長征曾兩次過境,在這裡留下了無數的豐功偉績。紅軍第一次到石阡是1934年7月,當時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軍一部主力,根據中央命令,從湘鄂西根據地出發,作為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轉移西征。在這過程中,經勞戰士們歷盡艱辛,用鮮血換來了紅某軍團主力與紅某軍的勝利會師,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戰略整體。之後,開闢了湘、鄂、川、黔根據地,有利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征。
“紅軍第二次到石阡是1935年11月,根據紅軍最高指揮部的指示和遵義會議精神,結合面臨的實際情況,決定向貴州石阡等地區進行戰略轉移,以建立新根據地。紅軍突破敵人封鎖,佔領部分重要城鎮,1936年1月向石阡挺進。11日直取石阡縣城。總指揮部、軍團司令部及其直屬機關,分別駐天主堂內,當時的軍團首長等領導人亦駐天主堂,其餘各部隊分別駐縣城郊區。紅軍在石阡進行了十天的休整,開展了以下主要活動:組織群眾打倒土豪劣紳,解救勞苦大眾;開展豐富生動的宣傳活動,傳播革命真理;建立游擊隊,擴充新戰士八百多人;修造武器,縫製軍裝;組織幹部學文化、政治;建立教導隊;派遣部隊殲擊反動武裝等。總政治部還在天主堂召開黨的積極分子活動會議,紅軍政治委員還做了重要報告。這次會議為克服紅軍中的消極情緒、堅定紅軍指戰員一往無前勝利信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月19日,黨的軍分委及總部負責人等在天主堂開了重要會議。會上分析了敵我勢態以及地形條件,決定轉移至烏江以南廣大地區活動。20日,紅軍近二萬人在石阡大橋兩岸集合,向黔大畢方向進發,22日全部離開石阡。紅軍在石阡播下革命火種,留下不少革命文物,在石阡人民心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現在神甫樓仍存有當年紅軍留下的標語和漫畫,一共多達二十餘幅,在貴州省內也不可多見。
“1981年,石阡縣人民政府將舊址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在北樓開設了“紅軍長征經石阡文物陳列館”,館內共展出文物400餘件,現已接待的人次達15萬。”
導遊黃桂容講完了紅軍軍團指揮部,接著還簡略介紹了甘溪紅軍烈士紀念碑。甘溪紅軍烈士紀念碑位於佛頂山腳下,1967年,縣人民政府建成,佔地300平方米,高約3米,長約50米,塔基一面依山,三面以料石壘砌。周圍植有草坪、樹木,草坪中心砌一寶塔形正方體,三級石碑座,碑為長方體,高7米,上面刻有“無產階級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基階上豎著“紅軍烈士紀念碑”,上面刻著甘溪戰役簡況碑文。1934年,任弼時、肖克、王震等率領的紅六軍團長征經過石阡甘溪,遭***湘、桂、黔省軍主力伏擊,紅軍傷亡慘重,最後突破重圍與紅二軍團會師。
之後導遊黃桂蓉見時間還早,又講述了紅軍的戰鬥故事。首先講的是困牛山100餘紅軍戰士集體跳崖的故事。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即將失敗,奉央中革軍委命令,紅軍一部於8月7日率長征先遣部隊紅某軍團從湘贛根據地突圍西征到黔東根據地與另一支紅軍隊伍會合,10月7日途經石阡在甘溪與桂敵發生遭遇戰,陷入***湘、桂、黔三省敵軍24個團的包圍之中。甘溪遭遇戰之後的十多個日。日夜夜,紅某軍團轉戰於石阡,浴血奮戰石阡。10月16日,為粉碎敵軍24個團10餘日的圍追堵截,紅某師某團800餘人在師長和團長田率領下奉命斷後,軍團主力從朱家壩南撤二進甘溪突圍出石阡,在石阡龍塘打響了可歌可泣、感天動地的困牛山戰鬥,100餘紅軍用生命寫下了跳崖壯舉。
困牛山戰鬥是紅某團斷後,軍團主力南撤突圍出石阡的一場戰鬥。戰地地域有板橋、朱家壩、關口、川巖壩、困牛山、晏家灣、國榮、甘溪等地,關口和困牛山比較激烈,困牛山尤為悲壯。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