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碼字中,小防一盜,凌晨更新。】
司隸校尉傅鹹在給下級的指令中說:“聽說蜀地老婦在南市賣茶粥,官吏為了執行勤儉詔令,禁止賣茶粥,竟橫蠻地打碎了她的茶器。以後又准許在市上賣茶餅,為什麼要禁止賣茶粥作難老大娘呢?”
《神異記》中說:“餘姚人虞洪到山裡採茶,遇見一個道士,牽著三頭青牛,引著虞洪到瀑布山,說道:‘我是丹丘子,聽說你擅長茶飲,常想得到你的惠贈。山裡有大茶樹,可以相送給你。日後你的碗杓中有多餘的茶湯,請送給我。’於是虞洪回到家裡,設碗勺器具用茶奠祀仙人。後常叫家中人去山裡尋找,果然得到了大茶樹。”
左思所作《矯女詩》:(略)。描寫兩個女兒天真頑皮、貪玩生食林果感覺不舒適,急著煮茶的情景。
張孟陽所作《登成都樓》詩(略)。描述了至蜀探親的諸多感慨,登樓臨江,成都美麗的景色一收眼底。蜀中的富麗奢侈,美食佳餚,並重點述說飲茶在成都的盛況:“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人生苟安樂,茲土聊可娛。”
傅巽《七誨》:“山西的桃,河南的柰(蘋果一類水果),山東的柿,河北的栗子,恆陽的黃梨,巫山的紅桔,雲南的茶子(茶的子實、種子),西域(敦煌以西的地方)的蜜糖,都是佳品。”
弘君舉《食檄》說:“與客人相見寒暄完了之後,就獻上浮有白沫如霜的好茶;三杯之後,再喝甘蔗、木瓜、元李、楊梅等五味以及橄欖、山莓、蓴菜湯各一杯。”
孫楚作《出歌》:“茱萸果長在美麗的樹梢上,味美的鯉魚出在洛水源頭,雪白的鹽出產山西,味美的豆豉出在山東;姜、桂、茶出在巴蜀。椒、桔、木蘭長在高山;蓼辣和紫蘇長在溝渠邊,精米產自良田。”
華佗撰《食論》說:“長期喝茶有益於思考。”
壺居士《食忌》說:“長期喝茶,可羽化成仙;如果茶與韭同食,可使人增加體重。”
郭璞《爾雅·注》說:“茶樹形小像梔子,冬天葉子還是青綠的,可煮湯作飲料。現在,把先採的稱作‘茶’、後採的叫作‘茗’,或叫作‘荈’。巴蜀人稱為苦茶。”
《世說新語》:“任瞻(字育長)少年時有美好的名聲。自從避難到江南以後沒有官職。一次作客飲茶時,向人問道:‘這是茶還是茗?’察覺到對方露出奇怪的臉色,於是自言申辯說:‘我問是熱的還是冷的?’”
據《續搜神記》載:“西晉武帝時,宣城人秦精常到武昌山中採茶。有一次遇見一個高丈餘的毛人,把秦精引到山下,指給他看叢生的茶樹後就走了。沒過多久又回來,取出揣在懷裡的桔子送給秦精,秦精感到害怕,揹著茶葉趕緊回家。”
晉朝時,四王造反,惠帝司馬衷被迫逃離京都。後來回到京城洛陽,宦官用瓦陶盛茶敬奉。
劉敬叔在志怪異聞集《異苑》中說:“剡縣人陳務死後,妻子領著兩個孩子寡居在老宅中,喜好飲茶。因宅院中有古墓,每次飲茶都先向它祭奠一番。兩個孩子感覺討厭,說道:‘墳墓知道什麼,枉廢心意。’並打算把墓挖掉,母親苦苦勸止才沒有挖成。陳務妻當夜夢見一人說:‘我安息在這墳裡已三百多年,可您的兩個孩子總想把它毀了,承蒙您的保護,又給我上好茶,雖黃泉之下幾根朽骨,豈敢忘記報答您的恩情!’第二天清早,陳務妻在庭院裡得銅錢十萬文,這些錢好象已埋過很長時間,但穿錢的繩子又是新的。母親將此事告訴兩個孩子,孩子們感到慚愧。此後他們給古墓祭茶越來越勤。”
《廣陵耆老傳》說:“東晉元帝年間,有個老婦人,每天清早獨自提著一壺茶,到市上賣。市上的人爭著買,從早到晚壺裡的茶水不見減少。賣得的錢都散給了路邊的貧窮老人和乞丐。有的人感到奇異。衙役把老婦人抓到監獄裡關了起來,到夜間,老婦人卻帶著她賣茶的器具從監獄的窗戶飛出去了。”
《晉書·藝術列傳》載:“敦煌人單道開不怕冷也不怕熱,常吃小石子。服用清新香甜藥物時用茶水送服。”
釋道悅:《續名僧傳》:“南朝宋時,一個叫法瑤的和尚本姓楊,河東人。晉代元嘉年間到江南,遇見沈演之,於是請沈演之去武康小山寺,這時他已年老垂暮。每次吃飯,必定喝茶。到了齊代永明年間,齊孝武帝曾下詔至吳興,請他去京城,時年已有七十九歲了。”
南朝宋《江氏家傳》一書中記載:“江統(字應元)遷任愍懷太子洗馬,給皇帝上書說:‘如今在西園賣醋、面、蔬菜、茶等物,有傷國體。’”
《宋錄》載:“新安王劉子鸞和他的哥哥豫章王劉子尚,到八公山拜訪譚濟和尚,和尚設茶敬奉。劉子尚品嚐後說:‘這是甘露,為什麼要叫它苦茶呢?’”
王微有《雜詩》三首,其第二首最後四句:“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廈;待君久不歸,收領今就檟。”
南朝宋著名詩人鮑照的妹妹鮑令暉著有《香茗賦》。
南齊世祖武帝遺詔說:“……我靈座上切忌不要用牛羊豬三牲作祭,只要陳設餅果、茶茗、乾飯、酒和幹脯就行了。”
《謝晉安王餉米等啟》(這是劉孝綽感謝晉安王肖綱頒賜物品的回呈)“傳詔官李孟孫帶來所賜物品八種,有米、酒、瓜、筍、乾菜、肉魚脯、酸醋和茶。芳香的美酒,新魚的荇筍;山菜很珍貴,酸醋像柑桔;大田香甜的瓜,及味美鮮醇乾肉醃魚和美玉一樣晶瑩的白米,還有那上等的茶。這些頒賜可用三月不必為此去籌措了,小人感謝惠賜,王爺的大善永懷難忘。”
陶弘景《雜錄》說:“茶可以輕身換骨。從前丹丘子、黃山君喝茶羽化成仙。”
《後魏錄》:“琅琊郡人王肅在南齊作秘書丞時,喜好喝茶和菜羹。後降北魏,又愛吃羊肉和牛奶。有人問他:‘茶的味道與酪奶比起來怎麼樣?’王肅回答說:‘茶不堪與酪為奴。’”
《桐君錄》:“西陽、武昌、廬江、晉陵等地的人喜歡喝茶,宴客作東都備清茶(不加其它配料)以示尊敬。茶湯有沫餑,喝了對人有好處。凡是可以作飲料的植物,多半是取其葉來煮飲,但天門冬、拔葜則挖其根煎煮,都是對人體有益的。巴東有‘真香茗’茶,煮了喝使人清醒不想睡覺。民間有檀葉和大皂李煮湯當茶喝,清涼去火。另外,南方有一種瓜蘆木,也象茶樹,味道苦澀,採來製成末,當茶煮了喝,也可以使人通宵不眠,煮鹽的人,專門用來作飲料,振作精神。交州和廣州人最重視這種茶。客人來時,先用此茶款待,並加入一些芳香的配料調合。”
《坤元錄》:“湖南辰州漵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有座無射山,那裡的少數民族有一種風俗,每當親族會集時都在山上跳舞、唱歌。山上長有許多茶樹。”
《括地圖》:“臨蒸縣東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謙之《吳興記》:“湖州烏程縣西二十里的溫山,出產‘貢茶’。”
《夷陵圖經》:夷陵郡的“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上,出產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