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十里,有白茶山。”
《淮陰圖經》:“山陽縣南二十里處,有茶坡。”
《茶陵圖經》:“茶陵縣,是因為那裡的丘陵和山谷生長茶樹而得名。”
《本草?木部》:“茗,就是苦茶,性味甘苦,微寒,無毒。能治瘻瘡,利尿,去痰,止渴解熱,使人興奮少睡。秋天採的味苦,有下氣、消食的功效。《本草注》說:要‘春天採茶’。”
《本草·菜部》:“苦菜,又叫茶,又叫選,又叫遊冬。在川西河谷、山陵、道旁生長,寒冷的冬天也不會凍死,每年三月三日採來晾乾。《本草注》說:可能這就是現在的茶樹,又叫荼,喝了使人睡不著。《本草注》:按《詩經》中‘誰謂荼苦’和‘堇荼如飴’說的都屬於苦菜。陶弘景所說的苦茶是木本植物,並不是草本類。茗,在春天採的叫作苦茶。”
《枕中方》:“治療多年未愈的瘻瘡,用茶和蜈蚣一起焙炙到發出香氣,均分作兩份,搗碎過篩,用甘草煮湯洗患處,然後用來敷在患處。”
《孺子方》:“治療小兒無緣無故的驚蹶,用苦茶和蔥鬚根煎水喝。”
《茶經·八之出》
【原文】
山南以峽州上,襄州、荊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壽州下,蘄州、黃州又下。
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潤州、蘇州又下。
劍南以彭州上,綿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瀘州下,眉州、漢州又下。
浙東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
黔中生恩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費、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
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譯文】
茶葉出產的地方以及優劣,根據陸羽品嚐後,評比如下:
山南道各地中,峽州最好,襄州、荊州稍次,衡州又次,金州、梁州最次。
淮南道各地中,光州最好,義陽郡、舒州稍次,壽州又次,蘄州、黃州最次。
浙西地區各地中,湖州最好,常州稍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又次,潤州、蘇州最次。
劍南地區各地中,彭州最好,綿州、蜀州稍次,邛州又稍次,雅州、瀘州則又比邛州次,眉州、漢州最次。
浙東地區各地中,越州最好,明州、婺州稍次,台州最次。
黔中地區產茶的主要是恩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還有鄂州、袁州、吉州也產茶,嶺南產茶地區有福州、建州、韶州、象州。這十一個產茶地的茶沒有詳細地研究過,但從以往品嚐的味道看,也是很不錯的。
司隸校尉傅鹹在給下級的指令中說:“聽說蜀地老婦在南市賣茶粥,官吏為了執行勤儉詔令,禁止賣茶粥,竟橫蠻地打碎了她的茶器。以後又准許在市上賣茶餅,為什麼要禁止賣茶粥作難老大娘呢?”
《神異記》中說:“餘姚人虞洪到山裡採茶,遇見一個道士,牽著三頭青牛,引著虞洪到瀑布山,說道:‘我是丹丘子,聽說你擅長茶飲,常想得到你的惠贈。山裡有大茶樹,可以相送給你。日後你的碗杓中有多餘的茶湯,請送給我。’於是虞洪回到家裡,設碗勺器具用茶奠祀仙人。後常叫家中人去山裡尋找,果然得到了大茶樹。”
左思所作《矯女詩》:(略)。描寫兩個女兒天真頑皮、貪玩生食林果感覺不舒適,急著煮茶的情景。
張孟陽所作《登成都樓》詩(略)。描述了至蜀探親的諸多感慨,登樓臨江,成都美麗的景色一收眼底。蜀中的富麗奢侈,美食佳餚,並重點述說飲茶在成都的盛況:“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人生苟安樂,茲土聊可娛。”
【原文】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於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以火乾之,則又棨、樸、焙、貫、相、穿、育等七事皆廢。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櫪之屬,則風爐、灰承、炭撾、火筴、交床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廢;若援藟躋嵒,引絙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紙包合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碗、筴、札、熟盂、醝簋悉以一筥盛之,則都籃廢。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