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誰忙,莫非命。西風驛馬。落月書燈。青天蜀道難,紅葉吳江冷。
兩字功名頻看鏡,不饒人白髮星星。釣魚子陵,思蓴季鷹,笑我飄零。
——《普天樂·秋懷》張可久〔元代〕
……
在川幫弟子和安西北庭行營各級將領混編前,川幫精銳自視甚高。
通常情況下,要論單打獨鬥,唐軍中的老兵根本不是江湖門派的對手。
歸根到底,是兵源的問題。
始於西魏北周,鼎盛於隋唐的府兵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農閒訓練,戰時從軍打仗,武器和馬匹自備。
朝廷在全國各地設立折衝府,負責府兵選拔和訓練。
這些農民被選入折衝府訓練時,已經是青壯年。
除非是家傳武學,亦或者天賦異稟者,絕大多數士兵終其一生,也很難練成上乘武學。
在川幫弟子眼中,唐軍中的大部分士兵練習的都是外家功夫。
僅以力量來源來說,外家功夫以肌肉震顫發力為主,而玄門內功以氣脈筋膜鼓盪發力為主。
這些區別,在習武之初,差別不大。甚至可以這麼說,在初學時,外家功夫具有明顯的優勢。
初入門時,兩門弟子打鬥搏擊,主要是拆解招式,力量對抗。
外家功夫易學易練,剛勇威猛,主於搏人。一旦交手,身材弱小的玄門弟子往往不是外家弟子的對手。
但玄門弟子內力初成後,就能慢慢感知到對方勁力關節的轉換線路,做到身隨意轉,應手而擊。
再往後,內力養成,心隨意轉,意到法隨:若感應對方勁力的虛弱點、斷續點,就能即刻進行攻伐和截斷;
若感知對方的強盛點,就能瞬間避其鋒芒,巧妙化解,辨其重心,摸清發力軌跡,再依託於身架結構,騰挪躲閃,進行引導和破壞。
川幫弟子大都出自蜀中各大門派,自幼修習玄門內功,習武練拳之前,先學丹法練氣之功。
丹田築基、內力初成後,再學武功招式。內力發動,肢體隨之,亦即“內則為氣,外則為拳。”
……
道門傳承的玄門內功中有易筋、易骨、易髓、易血、伐毛之分,這是用煉形的次第對功夫境界進行區分。
人身有十二對大筋,通達手腳頭腰,聯絡骨骼關節,傳導身體動能。
未曾習武之人,大筋中陰質僵濁,部分大筋甚至黏連僵直,無法傳導,所以手腳舉動虛浮無力,出拳難穿魯縞。
易筋煉形之法,如同“架樑鬥榫”。建房時,架上大梁,扣好搭緊榫卯,房屋骨架靠榫卯梁鬥結構,穩然立起。
人之骨架靠十二對大筋立起,骨架對正,榫卯合度,就可骨現鋒楞、大筋騰起、筋線發顯。
以此發力,周身大筋共振顫動,如同揮鞭之勁,大筋和骨節共鳴崩響,神威迅烈,震驚四眾,此為“筋骨齊鳴”。
以此勁力擊打,勁氣劇烈震盪,如同揮動錘鞭,可開磚碎石。被擊中者如受牛撞馬蹬。
以此勁力防守,感覺有使不完的力氣,耐力和抗力倍增,周身不畏常人拳打腳踢。
折衝府兵中的精銳,絕大多數也就練到此重境界。而對於玄門弟子來說,這才是第一步。
在第一重易筋境界之後,武道修持進入易骨煉膜階段。
第二重煉形境界,注重修煉骨膜和筋膜。此時周身各關節和骨麵筋膜受到氣血滋養,開始鼓盪充能。
到此境界,氣血勃發,骨骼強硬如鐵,磕擊硬物而不傷,亦無痛感。即便紅腫也會迅速氣血充盈而消腫。此時與人硬手磕臂,對手會覺痛入骨髓,如被鐵棒擊中,縮手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