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賓為國捐軀的這一年,王訓年僅九歲,玄宗將其收為假子,接到宮中撫養,並授予朝散大夫、尚輦奉御之職,賜名忠嗣。
虎父無犬子。
王忠嗣長大後,為人英武沉毅,穩重寡言,熟讀兵書,謀略過人。
玄宗經常召見他,與他談論兵法,王忠嗣“應對縱橫,皆出意表”,玄宗不禁讚歎:“爾後必為良將!”
開元中期,王忠嗣進入軍界,因勇猛善戰,屢立戰功,數戰皆捷,致使“塞外晏然,虜不敢入”。
王忠嗣從不打無把握之戰,不打無準備之仗。
每次戰前,王忠嗣都會派出大量斥候、密諜深入敵境,詳盡掌握敵方軍情,制定周密計劃,最後再出奇兵,一戰而定。
周密的策劃,讓王忠嗣麾下將士傷亡最少,每戰必勝。
數年後,王忠嗣因軍功顯赫,升任河東、朔方、河西、隴右節度使。
一時間,王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以來,未之有也。”
青年王忠嗣頗以好勇鬥狠,悍猛善戰自負,但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尤其是在擔任節度使之後,舉止行為沉穩持重,成為治國、平天下的一代兵家宗師。
他常對李光弼等將領道:“國家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
玄宗一朝,大唐九大節度使,王忠嗣一人就佔去了四席,聲威如日中天,出將入相,指日可待。
王忠嗣的赫赫聲威遭到了首輔李林甫的嫉恨。
然而,王忠嗣戰功顯赫,治軍甚嚴。個人又是道德楷模,既不貪贓枉法,也不克扣兵餉,幾乎是一名完人,而且備受玄宗器重。
李林甫一直找不到機會下手。
天寶六年十月,玄宗命王忠嗣不惜一切代價奪取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塞——石堡城。
石堡城地勢險峻,易守難攻,若要強攻,至少要犧牲數萬唐軍將士的生命,得不償失。
王忠嗣痛陳利害,遲遲不願動手。
李光弼揣摩到了聖意,苦苦勸其不要違抗聖旨,王忠嗣憤然道:““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豈以數萬人之命易一官乎?”
李林甫見玄宗震怒,失去對王忠嗣的信任,使出“一箭雙鵰”之計,藉機將禍水引向東宮。
李林甫趁機指使濟陽別駕魏林控告王忠嗣,說王忠嗣曾經說過:“我自幼長在宮中,與忠王(太子)一起長大,關係親密。”
魏林誣稱王忠嗣欲擁兵尊奉太子登基。
玄宗正在氣頭上,勃然大怒,當即下詔解除王忠嗣兵權,將其交三司會審。
後因哥舒翰入宮面聖時,磕頭泣血,立陳王忠嗣冤情,願以自己官爵替王忠嗣贖罪。
玄宗這才網開一面,下詔貶王忠嗣為漢陽太守。
兩年後,朝廷宣佈,王忠嗣在漢陽太守任上暴卒。
但李光弼深信忠嗣師父沒有死,而是遁入江湖,隱匿在某個地方。
……
回憶完往事,李光弼將漆弓交到白復手上,幽幽道:“小師弟,這張漆弓,師父一直藏在袋子裡,從來不用,就是告誡三軍,自己決不輕易使用武力。
今日我將此弓贈與你,希望你不要做窮兵黷武的屠夫,而要像師父一樣,成為一個擁有戰略眼光的兵法大家。
誠如師父所言,戰爭只是保境安民的一種手段,不是男兒從軍的唯一目的,更不能作為撈取功名利祿的工具。
你晉升安西北庭行營兵馬使,駐防陝州,已經成為身兼數職的封疆大吏,必須從國政、財賦、軍爭、民生等多個層面,來統領大軍,安撫百姓,守護社稷……
如此,方不負師父苦心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