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節選自《詠懷古蹟》杜甫
……
方曙流喝了口茶潤潤嗓子,繼續講道:“‘法慶叛亂’後的百年間,彌勒教偃旗息鼓,似乎再沒有以讖言亂法之舉動。
彌勒信仰依舊盛行,但多以‘教化民眾’、‘誠心禮佛’為教義。此後,“彌陀信仰”和“觀音信仰”也開始後來居上。
隋朝建立後,數百年的戰亂終於結束。
然而開皇初年,又有一句‘白衣天子出東海’的讖言不脛而走。而‘白衣天子’的真正含義恰恰就是‘彌勒下生’,因為傳說彌勒正是身穿白衣。
這一讖言在民間流傳多年,可謂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狄大人常說:‘讖言雖然反映了民間的疾苦,但讖言的捏造者往往就是造反謀逆者。’
隋煬帝修運河、徵高麗,導致天下動盪、生靈塗炭。這一讖言的製造者終於等到時機,開始付諸行動。
隋煬帝大業六年春正月癸亥朔,拂曉時分,數十位身著白練裙襦的精壯彌勒教徒,手持鮮花焚香前行,自稱彌勒佛下凡,闖入皇城建國門。
建國門守軍對彌勒佛十分崇敬,面對一身白衣、自稱彌勒降世的信徒,雖不知真偽,但不敢對彌勒有所不敬,紛紛叩頭膜拜。
於是這群彌勒教徒趁機搶奪衛士兵刃,衝進皇宮,發動叛亂。幸好齊王率領衛隊及時趕到,發生激戰,將其誅殺。
叛亂竟然發生在皇宮?!
隋煩帝震驚,下令在洛陽城大搜捕,先後連坐者達上千家。
此次叛亂雖然以失敗告終,卻顯示出彌勒教具有相當強的實力。不但有刺客武士敢於捨身赴死,更有熟悉皇宮警衛的禁軍軍官作為內應。
然而弔詭的是,隋煬帝傾盡全力,最後也沒能找到發動這場宮廷叛亂的真正主謀,可見彌勒教勢力隱藏之深。
這次起事失敗並沒有令幕後黑手罷手。
隋大業九年,又有彌勒教徒唐縣人宋子賢自稱‘彌勒轉世’。此人極擅幻術,能幻化出彌勒佛的模樣,令一眾信徒紛紛折服。
此時,隋煬帝正好巡幸高陽,宋子賢立刻舉行無遮大會,透過當地官員和豪門望族,邀請篤信佛教的隋煬帝參會,企圖在盛會上刺殺楊廣。
事機不密,宋子賢不慎因走漏風聲而被殺,黨羽一千多家被連坐判罪。
同年,向海明在扶風自稱彌勒佛轉世。一旦成為其信徒,當夜便能夢見佛國淨土。此幻術令眾人驚服,長安一帶信眾對其頂禮膜拜,尊向海明為‘大聖’。
於是,向海明利用在民間的巨大威望,聚集數萬人馬起事,最終被隋軍擊敗。
短短一年間,一東一西,幾乎同時發難,彌勒教勢力之強大可見一斑。
……
初唐時,彌勒信仰依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高宗永隆二年,長安發生一樁怪事:九月一日,長安萬年縣女子劉凝靜乘白馬,著白衣,帶著信徒八、九十人,闖入太史局,詢問此地是否有災異。
這些人妖言惑眾,興風作浪,太史令姚玄辯大怒,將這些妖人抓捕,投入大牢問罪。
自‘白衣天子出東海’的讖言之後,穿白衣,自稱‘彌勒佛下世’舉兵起事,已經成為彌勒教教徒的慣用仗倆。
而‘劉凝靜事件’的弔詭之處在於:她帶著八、九十名男子無緣無故闖入的是太史局。
太史局並非朝廷要地,也不是錢財聚集之所。無論是造反,還是搶劫,都無價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