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隋主沉浮> 第868章:事事等衛王,朕要你們何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68章:事事等衛王,朕要你們何用? (2 / 2)

而《和平共處九項原則》的提出,令忐忑不安的西域諸國安定了下來,使大家認為大隋沒有西進之心,安心的當了大隋附屬國。

李圓通在談及突厥的時候,便狐假虎威的以《和平共處九項原則》為和平共處的背景,而一些官員也相繼上疏表態,為和平搖旗吶喊,一旦有人反對,他們直接就來了一句

“西域諸國因此而安定、忠誠,難道你覺得衛王說得不對?”反對者惹不起、不敢惹楊集,瞬間就偃旗息鼓。

比如這時,尚書右丞、齊王府司馬李綱便手持笏板,出班而奏道:“聖人,若是兩國戰事起,將有數以百萬計的百姓陷入戰火之苦,將有無數士兵死於戰火之中,將有無數黎民百姓失去兒子、丈夫、父親。因而妄起刀兵必將生靈塗炭,傷害無數生靈;若是用仁義感化敵人和異族,則可避巨大傷害,與其動兵戈,不如施以仁義、善加教誨。而東\/突厥乃是我大隋屬國,啟民可汗更是我大隋扶立起來的大可汗,他感恩於心、向來親善我大隋王朝,進貢連綿不絕。此番,更是向我大隋進貢如是之多的貨殖,其忠誠可表。”李綱說得大義凜然,身上透露出一股儒家推崇的

“浩然正氣”,他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後,接著向楊廣深施一禮,語重心長的說道:“微臣懇請聖人鑑納朝臣所言,以衛王提出的《和平共處九項原則》為基,與東\/突厥議好邊境、各自罷兵回朝,如此才是利國利民之良策。”

“聖人,李右丞所言極是!”司隸大夫薛道衡面色肅然的出列,他向楊廣拱手道:“老臣也以為兩國締結盟約、裁撤邊境之軍,能讓我大隋與突厥百姓不再蒙受戰亂之苦。”白髮蒼蒼的禮部侍郎韋世康亦是說道:“聖人,亞聖孟子有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誠服也’。我大隋乃是天下正統,當繼承先賢遺志,以仁義善待屬國,令其心悅誠服、心服口服,而不是施以殺戮……殺戮只會令其暴力反抗。”而後,一些文官紛紛出列附和,他們所執宗旨盡皆大同小異,無非就是就是建議大隋王朝秉承所謂的先賢之意、與友邦和平共處,不能擅自起刀兵。

楊廣飽讀百家典籍和史書,對於百家經典的理解並不亞於在場這些文官;尤其是從晉王到太子變化過程之中,使他對百家學說中的每個經典之說的感悟不盡相同;現如今,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其理解和解讀自然又發生巨大的變化。

看著這些斷章取義的迂腐之輩,楊廣腦海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煩!

煩死了!要不是這些迂腐之輩以前到處亂說先帝不尊儒、要不是需要這些人裝點門面、要不是需要這些人為復學

“站臺”,楊廣早就把他們轟出朝堂了。見和平之聲充斥朝堂,楊廣不置可否,目光看向下方的議事堂諸位宰相,他發現蘇威閉著雙眼、不聞不問,如若老僧入定一般,讓楊廣忍不住皺眉問道:“蘇卿,你執掌國政多年的開國元勳、宰相,戰是和當有高論吧?”蘇威知道皇帝不喜自己、視自己為眼中釘肉中刺,如果自己再讓皇帝不舒服,只怕宰相之位也保不住,鑑於這個認識,所以他這些天閉門謝客,對於登門造訪的人一律不見,更沒有參與這場

“戰與和”的爭論之中。哪曾想到自己都這麼老實說了,皇帝此時竟然點了自己的名字?

聞言,蘇威不禁打了一個激靈,他目光迅速掃視一下,差點氣炸了肺。

好傢伙!高熲、楊雄、蕭瑒、李子權、張衡、楊達、楊約等人竟然都擺出一幅苦苦思索的模樣,自己與他們相比,毫無疑問成為特立獨行的特殊存在,也難怪皇帝點了自己的名!

迎著楊廣看來的目光,蘇威心頭生出一股悲壯之情,不過終究是官場上的不倒翁,他知道如何去應對。

心念電轉之間,人已起身出列,向楊廣行禮道:“聖人,長孫將軍當初提出的‘遠交近攻,離強合弱;以夷制夷,分化突厥汗國’的戰略構想,適用於此時的東\/突厥和草原各部。我大隋要是再以《和平共處九項原則》與草原各部友好往來,那麼沒有無外敵、外患的東\/突厥和草原各部定然紛爭不休。我大隋在草原各部陷入戰亂之時,則是勵精圖治,努力改善民生、同化西海和安東都護府,等到草原各部決出勝負,勝方的實力也將所剩無幾。對方縱然背信棄義、犯我邊陲,我大隋也能以強大的軍力、國力,從容將之殲滅。”看了楊廣一眼,說出了自己的觀點:“有鑑於此,老臣認為大隋當以和為貴。”這也是議事堂宰相首次旗幟鮮明的表明自己態度,威力遠遠超過臣子們的爭論。

當蘇威此言一出,殿中文武百官心思各異。楊廣明白蘇威又耍了奸,此番話看似極有道理,十分正確,然而實際上卻是泛泛而談,根本就沒有點到問題的

“本質”——啟民可汗進貢的財物確實是前所未有,多得連他都感到震驚,但是啟民可汗在這裡卻是偷偷的轉換了概念:一是啟民可汗是打算聯和草原各部進貢,而不是單獨由東\/突厥完成;朝廷要是接受了這份貢品,啟民可汗就能以大隋的名義,壓榨和殲滅與他作對的薛延陀、薛斛部、回紇、契骨、南室韋、北室韋,從而使草原實現統一。

二是啟民可汗康他人之慨,混淆視聽,最終使大隋王朝那些目光淺短之輩真以為他忠誠大隋,然後像狗一樣為他高唱讚歌、說他忠誠仁義,大隋理當厚待之。

而從目前來看,啟民這個目的已是達成了。啟民可汗這兩個深意,就連他的傻兒子楊暕都能看得出來,楊廣不信蘇威這頭老狐狸不知道。

可是現在,蘇威卻輕飄飄的忽略了。不過楊廣也沒有與他計較,只是將目光投向高熲,問道:“高卿呢?你執何看法?”高熲聽到楊廣點名垂詢,連忙起身行禮道:“聖人,老臣以為啟民可汗進貢的用心和動機盡皆不純,和平共處之事需要仔細斟酌方可,我朝絕對不能因小利而上了他的當。不過‘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大隋是否向東突厥開戰,還要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才好,此外就是我大隋看不上積貧積窮、多災多難的北方草原,如果貿然宜戰,以我大隋之軍去擊潰東突厥,那麼最終得利者,必然是鐵勒各部,而不是我大隋王朝!”停頓了一下,高熲又說道:“現如今,人人一概而論、人云亦云,人人都以先賢之言為據、人人都以《和平共處九項原則》為據,卻把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等現實之事置若罔聞,實不可取。”

“老臣以前就聽到衛王說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凡事不能一概而論,否則誤人誤國’,他對邦交更是有著人所不能的見解,此時遼東戰事將畢,不若等到衛王班師還朝,再做定論?”最後這句話,楊廣很不愛聽、很不高興,臉色也變得有些難看了起來。

有事的時候,就會找衛王來扛;一旦沒了事,就罵人家是禍國奸王,這天下間,哪有這麼好的事兒?

如果事事都要等衛王、事事都要衛王做,朕要你們何用?你們爭權奪利的時候,怎麼沒有說衛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