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隋主沉浮> 第868章:事事等衛王,朕要你們何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68章:事事等衛王,朕要你們何用? (1 / 2)

東北大雨傾盆,平壤城外積水嚴重,隋軍無法攻城,而被困在東北方的楊集長安城無所事事,只能靜候水師、以及壘土為堤的郝瑗訊息。

與此相反,中原卻是連日豔陽高照,給百姓收割秋糧、晾曬穀子提供了良好天氣。

清晨的洛陽上空朝霞破雲而出,漫天絢麗色彩灑在皇宮之上,使之如之天上宮闕,美輪美奐。

就在楊集送走宇文述的同一時間,文武百官在糾儀御史導引下,進入舉辦常朝的紫微城宣政殿。

自徵東軍攻克遼東城、生擒高元,發生在東北的戰爭已不是朝廷上下關注的重點,朝野內外都認為以楊集之能,隋軍拿下平壤城、殲滅高句麗國祚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沒有什麼好擔心。

即便是楊集的政敵們,他們也執此看法,雖然各大勢力因為利益和楊集結下難解的宿怨,但是楊集其軍事才華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大勝,早已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所以近日朝會爭執的內容,還是與楊廣的人事調動有關:楊廣所任命的邊郡官員皆是武將出身,當這個訊息傳出,頓時朝野震動,不少人都認為大隋要向東\/突厥發動戰爭,一些人開始跳出來反對。

他們認為朝廷奪取西海都護府貧窮落後,已經給朝廷財政帶來巨大負擔,即將到手的安東都護府肯定也好不到哪兒去,朝廷當務之急是治理、消化這兩個剛剛到手的國土,而不是無度開戰。

否則的話,極可能步漢武帝的後塵,漢武帝固然是在軍事上取得曠古爍今的戰績,卻把文景二帝的積累打了一乾二淨、人口減半,此乃中原王朝的前車之鑑,不可重犯。

有反對,自然就有支持者;軍方和軍武世家出身的將領卻認為大隋與漢武帝不同,他們反駁說而大隋立國至今,沒有打過虧本的仗,除了開皇十九年的失利以外,每場戰爭都是滿載而歸,尤其是楊集,他不但明確的提出以戰養戰、以戰養國等等強盜邏輯,還在身體力行的踐行著,既然越打越富、既然越打賺錢,為何不打?

雙方各執一詞,誰也反駁不了誰,如此僵持了好幾天時間,好不容易讓這場紛爭稍微平靜,而東\/突厥大可汗遣子入朝一事,又將此事引爆了:啟民可汗的長子阿史那·咄吉雖然還在雁門郡一帶,但是啟民可汗聯合草原各種向大隋進貢五百萬只羊、十萬頭牛、十萬匹戰馬的訊息卻已傳達。

於是與突厥是和平共處、還是正式點開之事經過一段時間輿論發酵,終於擺在大隋群臣桉頭,同時也正式成為今天的主要議題。

楊廣坐在坐在皇座之上,接受完文武百官的朝賀,說道:“諸卿平身,請入座!”

“謝聖人!”下方眾臣紛紛道謝平身、各自入座。一時間宣政中內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楊廣沒有跟大家繞圈子,開門見山的說道:“前段時日對邊郡的人事安排,乃是常規的輪換,與先帝所創的一任一換、不升不降則平調的治國之策完全吻合。”

“誠然,有些被撤換回來的官員到邊郡上任時間不滿一任,可這些官員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了耀眼的政績,既是清廉的能吏,當破格錄用,若是繼續讓其在邊郡,那是對人才的浪費。而新上任的官員長期在腹地任職,不知邊民之疾苦,朕便讓他們去邊郡歷練一番,這對大隋和國民、其個人都是百利而無一害之事。除此以外,別無他意。”大致的介紹了一遍,楊廣又口是心非的說道:“此乃我大隋正常的調動,諸卿勿須過度解讀;而突厥其實也用不著擔心!畢竟我大隋是仁義之國、禮儀之邦,何曾無緣無故的向屬國開戰過?”眾臣:我不信!

大隋真要是仁義之國、禮儀之邦,你真要是一個大慈大悲的仁義之君,那麼消失了的尹吾國、處月部、吐谷渾、奚族、取自高昌的西州是怎麼回事?

即將消失的高句麗又是怎麼一回事?雖然說每一次都是事出有因,可是每一次的因,又有哪個不是你兄弟弄出來的?

若是沒有你的慫恿,楊集他敢嗎?而你分明就要磨刀霍霍向突厥,現在卻說出這種話,你自己信嗎你?

此時的楊廣語鋒一轉,有些圖窮匕見、不打自招的說道:“朕也聽了一些風言風語,知道有人主張和平共處、有人主張開戰。此事,大家都議上一議。”在突厥的問題之上,分歧其實並不大,只有戰與和之別。

只不過主張和平共處這一派善於造勢,加上他們又把突厥聯合草原各部向大隋進貢的舉動說成是啟民可汗對大隋恭恭敬敬、無限忠誠的表現,從而使其聲勢完全把主戰派給壓住了。

現在除了一些沒有直接表態的重臣,和平共處的聲音在朝堂之上已經形成碾壓之勢。

尤其是刑部尚書李圓通極善借勢——楊集去年在涼州西州郡代表大隋王朝會見了西域諸國國君,他向與會國王提出了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完整、互不侵犯、互不涉內政、互利互惠、和平共處、文化共享……”等九項原則。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