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爾幹爆發戰爭的時候,同為巴爾幹國家的羅馬尼亞,此時的局面也並不穩定。
時任羅馬尼亞陸軍大臣和總參謀長的安東內斯庫在巴爾幹戰爭爆發之後求見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二世,堅決反對卡羅爾二世和俄國的接觸,並且請求卡羅爾二世授權讓他組建新一屆羅馬尼亞內閣政府。
這樣的要求在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二世看來,自然是不可理喻的。
理所當然的,安東內斯庫被卡羅爾二世拘捕,並且剝奪了一切職位和權力。
但卡羅爾二世明顯低估了安東內斯庫在德國和義大利心中的重要性。
在安東內斯庫被拘捕的第二天,德國駐羅馬尼亞大使就求見卡羅爾二世,要求卡羅爾二世立即釋放安東內斯庫,並且允許安東內斯庫組建新的羅馬尼亞內閣。
如果只是安東內斯庫的意見,卡羅爾二世自然可以忽略。但問題是,提出這個要求的從安東內斯庫變成了德國政府,這就不得不讓卡羅爾二世慎重考慮了。
德國人除了口頭方面的威脅之外,也給了羅馬尼亞實際性的好處,那就是許諾在戰爭結束之後,將匈牙利的特蘭西瓦尼亞割讓給羅馬尼亞。
特蘭西瓦尼亞位於匈牙利東部,臨近羅馬尼亞。整個特蘭西瓦尼亞幾乎相當於現在羅馬尼亞的大半國土,如果能夠吞併特蘭西瓦尼,對羅馬尼亞來說,絕對能夠大幅度提高自己的綜合國力。
有了特蘭西瓦尼亞作為大餅,卡羅爾二世對自己之前的決定也就有些動搖了。
1936年11月3日,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二世釋放了安東內斯庫,並且授予安東內斯庫組建新一屆內閣政府的權利。
幾乎是同時,羅馬尼亞政府同意了德國的要求,願意割讓原本屬於保加利亞的多布羅加。
這樣一來,德國終於調停了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矛盾,將這兩個巴爾幹國家拉上了自己的戰場。
11月5日,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雙方政府的見證之下,羅保盟約正式締結。
11月7日,羅馬尼亞對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和希臘宣戰,並且加入了德意同盟。
有著羅馬尼亞的幫助,保加利亞終於能緩一口氣。
羅馬尼亞的體量和南斯拉夫差不了多少,並且和南斯拉夫接近,能吸引大量的南斯拉夫軍隊。
有著羅馬尼亞參戰,保加利亞也終於能夠騰出一部分軍隊,將目光放在自己南部的希臘王國身上。
超過20萬保加利亞軍隊對亞歷山德魯波利斯展開了瘋狂進攻。而在希臘這邊,因為相鄰的帝國只有保加利亞的原因,希臘的軍隊全部位於塞薩洛尼基至亞歷山德魯波利斯一線,光是亞歷山德魯波利斯就擁有接近30萬希臘軍隊。
20萬保加利亞軍隊對抗30萬希臘軍隊,兩者之間的戰鬥力差不多處於同一水平。
雖然保加利亞軍隊的綜合戰鬥力更高,但希臘軍隊因為人數更多的原因,倒也能拖住保加利亞軍隊。
羅馬尼亞參戰之後,巴爾幹國家中局面最差的應該就是南斯拉夫了。
南斯拉夫因為和義大利,羅馬尼亞以及保加利亞都接壤,導致南斯拉夫不得不面臨三線作戰的壓力。
雖然也有著阿爾巴尼亞和希臘軍隊的支援,但其中的大部分軍隊都需要南斯拉夫獨自面對。
南斯拉夫方面,目前的軍隊數量在70萬左右。其中北部和義大利的邊境部署著超過30萬軍隊,他們的目的暫時是防守,被南部南斯拉夫軍隊的進攻拖延更多的時間。
剩下的40萬軍隊全部部署在南部,其中更多的軍隊位於萊斯科瓦茨,距離保加利亞的首都索菲亞只有幾十公里的距離。
也正是因為來自南斯拉夫的壓力,讓保加利亞不得不在索菲亞保留20多萬的兵力。
要知道,組成南斯拉夫最主要的國家就是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的戰鬥力自然毋庸置疑。
在一戰之前,最強大的兩個巴爾幹國家就是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這兩個國家雖然人口並不多,甚至還比不上羅馬尼亞,但軍隊的戰鬥力已經堪比列強,甚至比義大利這樣的列強還要強大。
巴爾幹國家在一戰中的戰績,可是拖住了大量的奧匈帝國的軍隊。奧匈帝國陸軍的戰鬥力在列強中也處於中上,這也能證明巴爾幹國家的戰鬥力確實不錯。
不過話說回來,身處巴爾幹這樣的火藥桶,如果自身的軍事實力並不強大,最終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被吞併。
也正是因為巴爾幹不斷的戰火和硝煙,導致巴爾幹國家的軍事實力都很強大。畢竟只有經歷過戰爭計程車兵才能稱得上真正的精銳,才能具備強大的戰鬥力。
在巴爾幹國家的交戰中,裝甲部隊和空軍也是隨處可見的。
雖然這些國家的工業遠遠比不上列強,但他們或多或少也算是歐洲軍事實力比較不錯的國家,自然也會擁有一定數量的坦克和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