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弗德點了點頭,略微沉思片刻,對著傳令兵吩咐道:“讓我們的裝甲軍動起來,直接穿插到佛羅倫薩的後方。我們不只要吃下熱那亞,整個佛羅倫薩以北都是我們的進攻目標。”
“是!”
和已經疲憊的英法軍隊不同,澳大拉西亞軍隊和島國的作戰時間也不長,此時對於戰爭還沒有明顯的疲憊狀態。
更重要的是,澳大拉西亞計程車兵建立功勞之後可以換取相應的田地和資金,甚至還能累積功勞成為貴族。
在這樣的激勵之下,士兵們對於戰場並不排斥,甚至還希望在戰場上能夠建立一定的功勞,為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
別說面前只有15萬義大利軍隊了,哪怕是150萬義大利軍隊,巴弗德仍然會下令執行穿插戰術,因為150萬義大利軍隊就代表著更多的功勞。
而且早在非洲戰場,巴福德將軍就已經清楚了義大利軍隊實際的戰鬥力。如果是15萬德國軍隊或許還需要忌憚,但義大利軍隊哪怕有150萬,該投降的時候仍然還是會投降。
1938年2月11日,在澳大拉西亞和英國的支援下,南美洲也爆發了一次武裝衝突。
巴西在無限制潛艇戰政策頒佈之後確實安分了一點,但不管是澳大拉西亞還是英國都不願意放過這個南美洲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特別是歐洲正在亂戰的情況下,巴西很有可能成長為南美洲甚至整個美洲唯一的列強。
這對於英國和澳大拉西亞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整個美洲只有一個列強的話,南美和北美都將淪為這個列強的後花園。
這樣的事件在美國身上已經發生過一次了,無論是阿瑟還是英國,都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再在巴西的身上發生。
相較於南美洲另外的兩個強國阿根廷和智利來說,巴西幾乎沒有太大的缺點,領土面積比阿根廷和智利的總和還要多。
這明顯並不符合英國人所奉行的地區平衡政策,也不符合英國和澳大拉西亞在南美洲的利益。
於是乎,南美洲的武裝衝突是不可能避免的。
在這次衝突之前,澳大拉西亞和阿根廷簽署了關於黑土地開發的協議。阿根廷承諾將部分黑土地長期租借給澳大拉西亞從事農業耕作,雙方也建立了密切的貿易關係。
這也算是阿瑟在為未來佈局。澳大拉西亞作為太平洋沿岸的國家,密切的聯合太平洋沿岸國家是非常重要的。
北美洲和南美洲都在阿瑟的計劃之內,將來也會有新的太平洋同盟組建,並且關係會比現在的太平洋同盟更加密切。
甚至阿瑟還計劃將一部分不是那麼重要的武器可以低價提供給太平洋同盟的盟國。這樣不僅能夠增強整個太平洋同盟的軍事實力,還能有效拓展澳大拉西亞的軍火市場。
對於中小型國家來說,這樣的軍火貿易無疑是雪中送炭。因為中小型國家根本無力承擔軍事科技的開發,從研發到製造不僅需要大量的人才和長時間的積累,同樣也需要很多的資金。
就算研製出了比較先進的軍事科技,也還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修建軍工廠,並且將其生產出來。
與其這樣,倒不如用低於市場價的價格使用澳大拉西亞的先進武器,比自己研發武器要方便的多。
這麼做對澳大拉西亞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弱化自己盟友的武器研發能力和軍工能力,讓他們更緊密的團結在自己的周邊。
後世的美國就是這樣。二戰時期的歐洲可是十分輝煌的,英法德的各種武器層出不窮,軍工業也是相當強大。
但後世歷史上的歐洲國家在軍工業方面已經衰弱了很多。擁有完整軍工能力的也只有法國一個,大部分歐洲國家都非常依賴美國的軍工貿易來維持自己的軍事力量,這也讓美國掌握了部分歐洲國家的話語權。
目前阿瑟也正打算這麼做,將大部分太平洋沿岸國家團結到自己的周邊。
甚至如果歐洲國家衰弱的比較多,也可以效仿歷史上的美國那樣,對歐洲提出復興計劃,並且用歐洲來對抗二戰後的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