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1937年是二戰最看不清局勢的一面,那麼1938年就是二戰最殘酷的一年。
這可不是口說無憑。在1938年第一個月的前半個月時間裡,英法澳三國先後發動了北非攻勢,法國戰場大反攻和諾曼底登陸,三個戰場加起來投入計程車兵高達數百萬,動用的飛機和坦克更是多不勝數。
德國方面為了應對英法澳接踵而來的壓力,他們只能不斷的在國內動員新計程車兵,經過草草的訓練就投入法國戰場。
戰火在東歐這邊也沒有任何的停息。1938年1月22日,在法國戰場打的火熱的情況下,德國人又急迫的發動了蘇達林格勒戰役。
按照德國首相的原話來說,他們需要在半年的時間裡儘快佔領整個蘇達林格勒,然後揮兵前往高加索地區,切斷俄國的能源供應。
只要率先解決了俄國這個麻煩,德國大可以回師法國,消滅在法國蹦噠的英法澳軍隊。
這時候義大利和西班牙就變得更加重要。在德國進攻蘇達林格勒這半年的時間裡,西班牙和義大利將承擔防守英法澳三國軍隊的重任。
只有這兩個國家能夠為德國承擔大部分壓力,德國才有足夠的精力來專心對付俄國這個強大的敵人。
二戰比拼的除了各國的綜合國力之外,其實還有各國背後的計謀手段。
對於澳大拉西亞和英國來說,都不想在俄國還沒有大量損失的情況下過早的擊敗德國這個敵人。
這也導致法國戰場出現了令人深思的一幕,那就是大部分英法澳軍隊前進的速度並不快,對德國的進攻也沒有想象中的激烈。
甚至部分英法澳軍隊還出現了調動,他們將分別前往西班牙和義大利,率先進攻這兩個國家。
進攻這兩個國家有個好處,那就是可以砍斷德國的左膀右臂。德國損失了義大利和西班牙之後,基本上就只剩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這樣的還算靠譜的盟友。
不過一個小小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是不可能力挽狂瀾的,光靠一個德意志帝國,又怎麼可能撼動英法澳組建的強大同盟呢?
1938年2月2日,由50萬法國軍隊、35萬澳大拉西亞軍隊和25萬英國軍隊組成的聯合軍隊抵達了義大利西北部的城市都靈,並且繼續朝著東部的米蘭前進。
進攻義大利有個好處,只要跨過了依法邊境的阿爾卑斯山脈,再往南基本上就是狹窄的半島區域,也沒什麼易守難攻之地。
而阿爾卑斯山脈和都靈早在之前法國和義大利的戰爭中就已經被攻破,法國軍隊縱使丟掉了首都巴黎,都沒有丟掉都靈這座城市。
這也不得不再次讓人感慨義大利在二戰中的表現。曾經的法國可是差點亡國的,但義大利也只是在這樣的法國手中勉強穩住了前線,並沒有收復太多的國土。
都靈往東就是米蘭,米蘭以南就是熱那亞。熱那亞再往東南就是佛羅倫薩和羅馬等重要城市了。
英法澳軍隊可不會和義大利客氣。大量的坦克從阿爾卑斯山脈南部的缺口浩浩蕩蕩的駛向熱那亞,並且快速突圍到佛羅倫薩的後方。
作戰指揮部的意圖也很明顯了,那就是透過裝甲部隊的機動性,快速的對整個佛羅倫薩以北的區域實現包圍。
要知道,佛羅倫薩以北涵蓋了大半個北義大利,也是義大利非常重要的工業區。
一旦對這些區域實現了佔領,義大利的威脅也將徹底消失。
在義大利地區作戰的35萬澳大拉西亞軍隊隸屬於新組建的第4集團軍,集團軍總司令是原第4軍軍長巴弗德。
得益於軍隊的擴張,澳大拉西亞原本的九個軍的軍長基本都成長為集團軍的司令官和總參謀長,一個個都成了管理數十萬兵力的統帥。
按照目前各支軍隊所建立的功勞來看,幾個集團軍的總司令和參謀長,在戰後的爵位基本都能夠再升一級。
“我們的前方大約有多少義大利人?”第四集團軍司令巴弗德目光看向幾十公里之外的地區,頭也不回的詢問自己的屬下。
“根據英國人的情報,熱那亞駐紮的義大利士兵至少15萬,義大利北部還擁有至少1500架飛機。”屬下早已經將熱那亞的意軍數量爛熟於心,聽到詢問之後連忙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