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22日,倫敦舉行了幾個月的會談終於結束。
這次會談劃定了各國的利益範圍,並且對德意西等協約國國家的利益進行了分割。
首先是義大利的殖民地。
還是和之前英法澳所商議的那樣,整個阿比西尼亞帝國和意屬索馬利亞被英國和法國分割。
其他參會的國家也沒有實力在義大利的殖民地上吃一口肉,只能看著英法面帶笑意的收下義大利的殖民地。
利比亞也是同樣的道理。整個利比亞地區被英法一分為二,靠近西面的地區歸屬於法國殖民地,靠近東面的地區歸屬於英國殖民地。
西班牙僅剩的殖民地也全部被英法接管。不過英國人佔據的殖民地比較少,只有位於摩洛哥北部的休達和得土安等少量土地。
法國拿下了梅利利亞、撒哈拉等面積比較大的地區。
不過從重要性方面來說,肯定是英國人拿的地區重要性更高。休達和直布羅陀隔海相望,能夠更加方便英國人掌控地中海的西出海口。
不過位於中非地區的赤道幾內亞也就歸屬於法國的統治了,算是在西班牙北非殖民地方面彌補了法國。
澳大拉西亞並未參與西班牙殖民地的分割,作為對澳大拉西亞的補償,原本屬於美國的,現在由英國人控制的波多黎各將納入澳大拉西亞的統治。
波多黎各位於加勒比海,算是處於北美洲和南美洲交界的地區。這裡的地理位置還是比較重要的,等到未來導彈技術更加強大,這裡部署的武器能夠威脅到北美洲和南美洲,更加有利於澳大拉西亞世界霸主戰略。
本來澳大拉西亞牙買加或者巴哈馬群島的,但英國人死活不願意鬆口,也就不了了之了。
畢竟能夠拿到波多黎各已經是在阿瑟的預料之外了。澳大拉西亞對於波多黎各也不會過多開發,在未來幾十年的時間裡,波多黎各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作為澳大拉西亞在加勒比海的海軍基地和導彈基地。
最後就是關於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幾個國家的分割和處理辦法。
戰爭勝利之後,這些國家不付出一些代價是根本不可能的。
特別是在領土方面,他們必須要付出足夠的代價,才能讓他們明白肆意的發動一場戰爭是不道德的。
其中對於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分割,英法澳三國都沒有太大的爭論。
如果不出意料的話,羅馬尼亞從匈牙利吞併的特蘭西瓦尼亞還是要吐出去的。甚至靠近南斯拉夫的巴納特地區,基本上在戰後是要歸屬於南斯拉夫的。
保加利亞也是同理。作為德國的幫兇,保加利亞至少也要付出唯丁,布林加斯和哈斯科沃地區,才能滿足周邊敵國的胃口。
真正的大頭還是對德意西三個國家的處理。
不過在這三個國家,英法澳三國的爭論就比較大了。
首先是三個國家都不願意看到有任何一個國家吞併太多的土地,這對歐洲的平衡是一種破壞,也不符合自身的利益。
但如果讓這些戰敗國家保留太強的實力,難免又會導致一戰後再次爆發二戰這樣的局面。
三個國家爭吵的點也就在於此,甚至還有許多個國家代表也加入其中,也是倫敦會議拖延了幾個月的真正原因。
不過西班牙和義大利還是好處理的,真正頭疼的是德國。讓德國太強他遲早會復仇,德國太弱的話歐洲的平衡又會被打破,還會有另一個更強大的國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