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索里尼忙著給王室找事的時候,英法澳這邊也沒閒著。
既然義大利士兵給了聯軍徹底包圍突尼西亞和比塞大的機會,同盟國北非聯合作戰部自然不會放過。
1938年1月6日,超過30萬英法澳軍隊緊急前往比塞大,試圖在短時間內徹底堵住突尼西亞地區的德意軍隊後撤的路線。
至於突尼西亞那個沿海的突出地帶,只要實現了圍堵,他們就插翅難飛。
在比塞大駐守的軍隊原本只是不到十萬人的義大利軍隊。
畢竟比塞大相比於突尼西亞來說也不算什麼戰略要地,再加上距離突尼西亞比較近的原因,自然不會建設港口和機場。
但在義大利軍隊接連不斷地投降之後,德國軍隊就猛然的意識到了不對勁。
為了避免自己被包圍,德國軍隊在上報德國最高統帥部的同時,已經計劃著向西面的比塞大甚至安納巴突圍。
只要逃離了突尼西亞地區,英法澳軍隊的包圍圈就基本不可能形成。同時康斯坦丁和阿爾及爾地區也有著許多的德意駐軍,再加上更西面的西班牙軍隊,基本能夠確保非洲的這支德國軍團的安全。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雖然明知道只要從比塞大突圍就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但誰又能保證比塞大周邊沒有早已經準備好的英法澳軍隊呢?
這導致德國軍隊前往比塞大的路上幾乎是一邊偵查情況一邊前進的。雖然比塞大和突尼西亞的距離並不遠,但德國軍隊仍然用了大半天的時間才抵達。
而此時的英法澳軍隊,也來到了比塞大周邊不遠的地方。
得益於大量的空軍偵察,英法澳軍隊自然發現了這支想要撤離的德國軍隊。
為了確保對德國和義大利軍隊的圍堵,這支人數只有30萬的英法澳聯軍其中大部分由三國的本土士兵組成。
相較於殖民地軍隊來說,這些軍隊的戰鬥力還是有一定水平的。雖然英法本土軍隊的戰鬥力相比德國人還有很大一段距離,但在空軍和海軍的支援下,阻攔這些德國人還是沒問題的。
於是乎,一場足以決定整個北非戰場命運的戰役正式打響,交戰雙方分別是英法澳的30萬軍隊和德意的40萬軍隊。
雖然德意計程車兵處於優勢,但因為義大利士兵足足十萬的原因,反而拉低了德國人的獲勝希望。
此時的義大利軍隊正如二戰歷史上那被人所嘲笑的物件,雖然德國並沒有正大光明的嫌棄義大利,但此時的義大利確實已經變成拖德國後腿的存在。
同盟國這邊的北非聯合作戰指揮部對戰鬥力較強的德國軍隊早有準備。為了徹底消滅突尼西亞地區的德國軍隊,英法澳三國調集了超過2000架飛機,還有大量的皇家艦隊在海岸邊等候,隨時可以在一聲令下的情況下用艦炮轟炸突尼西亞和比塞大。
這場遭遇戰持續了四天的時間,最終以英法澳的慘勝為結束。
同盟國聯軍這邊,澳大拉西亞的損失最為慘重,死傷人數超過15萬人,可以說不掛彩計程車兵幾乎十不存一。
英國和法國的傷亡也接近10萬人,阻攔德國撤退的聯軍幾乎沒有不帶傷的,要知道這可是在空軍和海軍都獲優勢的情況下進行的戰役。
當然,德國人那邊的戰果也是相當慘烈的。
德意雙方參戰的人數最終還是超過了40萬,原因是因為突尼西亞地區的義大利軍隊也參與了突圍。
雖然一開始只是人數不足70萬的中型遭遇戰,站在雙方的援兵不斷抵達之後,最終,這場戰役的參戰總士兵人數還是過了百萬,甚至已經接近150萬。
英法澳三國加起來的總傷亡將近34萬人,其中死亡人數就已經超過了13萬人。
而德意也沒好到哪去,總傷亡人數同樣超過了30萬,死亡人數也在10萬人以上。
不過比較不同的是,30萬德國軍隊承擔了其中的大部分傷亡,也是進攻英法澳軍隊的主力。
而人數更多的40萬義大利軍隊,傷亡人數甚至不足10萬人。
不過這不代表義大利的損失小。因為剩下的超過30萬的義大利士兵全部選擇了投降,這也讓北非地區的義大利俘虜瞬間來到了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