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索里尼的擔憂還是成真了。
北非地區的40萬義大利軍隊確實成了英法澳三國的俘虜。這是幸運的訊息,同樣也是不幸的訊息。
幸運的是,義大利士兵的死傷比較小,那些士兵的家屬還是能夠接受的。但不幸的是,超過40萬義大利俘虜掌握在了英法澳的手中,如果因為墨索里尼的處置導致40萬義大利俘虜回不來的話,這些俘虜的家人可就將一切的仇恨轉移到墨索里尼的身上了。
沒有任何辦法的墨索里尼,只能將希望放在了德國人的身上。墨索里尼吩咐手下向德國政府發去電報,詢問德國是否有想法繼續派遣軍隊前往北非營救俘虜。
畢竟德國人也是有一部分軍隊最終選擇了投降。雖然德國俘虜還沒有義大利俘虜的五分之一多,但好歹也是幾萬人的俘虜不是。
至於義大利單獨派遣軍隊營救俘虜的事情,墨索里尼是想也不敢想的。
北非地區的幾十萬義大利軍隊有大半成了俘虜,如果只是派遣幾十萬軍隊的話,無非是為英法澳再贈送一批俘虜罷了。
但凡義大利有著上百萬甚至數百萬軍隊可以調動,用這些軍隊去進攻法國,獲取戰爭的最終勝利不香嗎?
畢竟從義大利前往北非需要渡過地中海,一旦被英法澳的艦隊發現,前往北非營救俘虜的軍隊很有可能都看不到北非的陸地,直接折損在這並不大的地中海中。
此時的德國,首相辦公室內也是一片狼藉。
德國首相此時心態簡直要爆炸,他根本無法相信精銳的30多萬德國軍隊有大半已經摺損在了突尼西亞。
眼下的北非戰場只剩下了西班牙軍隊和少部分德意軍隊,這些軍隊是根本翻不起任何風浪的。
要是被英法平定了北非戰場,轉頭將目光放在法國戰場的話,法國戰場的德國士兵能守住嗎?
“增兵!必須增兵!”德國首相在辦公室憤怒的喊道!
“是,首相!”門口的衛兵連忙回覆,剛走幾步又發現了不對勁,轉回頭詢問道·“需要向哪裡增兵?首相閣下。”
“法國!”德國首相咬著牙給出了答案,明顯對於已經失去優勢的北非戰場沒有任何援救的想法。
“是!”衛兵也是乾脆,再也沒有任何詢問,急忙去執行命令。
1938年1月8日,法國戰場的硝煙也重新籠罩整個法國北部。
上百萬法國軍隊浩浩蕩蕩的從圖爾防線走出,朝著河對面的德國陣地義無反顧的衝鋒。
在進攻的最核心圖爾到奧爾良一線,法國人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裝甲叢集,目的就是為了撕破德國人的防禦陣線,儘快繞後到奧爾良甚至巴黎。
還別說,此時的德國人確實拿不出一支能夠匹配的裝甲叢集來應對。
德國人不是沒有坦克和裝甲車,但問題是這些坦克有大部分都調到了東歐戰場,那裡的兩支裝甲叢集在東歐戰場發揮了赫赫威名。
但在法國戰場,德國僅剩的裝甲力量只有兩個坦克師,還分散的部署在圖爾和奧爾良。
指望著這兩個坦克師來抵抗法國人所組建的裝甲叢集,未免有些太難為人了。
不過德國人也不是完全沒有抵抗的手段。雖然在裝甲方面處於劣勢,但德國人為了守住防禦陣地,在法國北部修繕了大量的軍用機場,部署了大量的飛機和轟炸機。
在法國人的反攻正式打響的同時,上千架德國飛機成群結隊的飛了起來,浩浩蕩蕩的向著各自的目標前進。
而英法澳這邊,數量更多的飛機從法國的後方機場、英國的機場和大西洋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同樣朝著前線的德國陣地前去。
二戰的進攻是比較簡單的,比拼的就是各國的潛力,也就是飛機,坦克的數量。
如果德國人不是兩線作戰,或許他們的軍工生產能力再加上義大利的支援,勉強能夠和英法澳三國拼一拼。
畢竟此時的法國是殘血狀態,真正擁有強大軍工能力的只有英國和澳大拉西亞。
但可惜,德國人如同歷史上盲目自大,他們選擇了兩線作戰,並且堅信自己能夠解決東線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