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參與轟炸的並不止海軍,也有大量空軍的轟炸機加入其中。
這對突尼西亞的德國和義大利守軍來說無疑又是一次打擊。雖然他們剛剛獲得了物資的支援,但這種每天都在承受著劇烈轟炸的日子,對於一名普通士兵來說,那絕對是身心上的雙重摺磨。
就算躲在掩體內部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擔憂席捲而來。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之下,正常人明顯是撐不了多久的。
如果是保護自己的家鄉和國家的話,或許一直還能撐的更久一些。但如果是作為侵略者的身份在別國的土地上,那面臨這種轟炸的時候,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也會更大。
德國軍隊或許還好,但對於那些義大利軍隊來說,他們的作戰意志可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堅定。
雖然義大利軍隊整體的武器裝備算得上是列強中的一等,單兵素質也絕對不是最差的。
但義大利軍隊的問題是作戰意志不堅定,許多士兵甚至排斥這樣的戰爭。
在歷史上也有著一些趣聞,比如北非的義大利軍隊在見到英國軍隊的時候,就立即向英國軍隊投降。
在投降的同時,義大利士兵嘴裡還罵罵咧咧的抱怨後勤在運送彈藥箱的時候不配個撬棍,讓他們很難開啟彈藥箱獲得彈藥補給。
但英國士兵接收義大利投降的物資的時候,赫然發現每個彈藥箱都配備了撬棍,並且義大利軍隊的彈藥供給甚至比他們還要豪橫。
還有一則趣聞,說的是義大利軍隊在投降之後,因為不滿意敵人給自己的俘虜待遇,特別是每餐所吃的食物不是他們所想要的,就直接發動了反抗,在打敗了監管自己的敵人之後,成功的讓敵人改變了對自己的俘虜待遇。
這樣種種的趣聞毫無疑問是對二戰義大利士兵作戰態度的一種調侃。先不管義大利士兵的戰鬥力到底如何,只要他們沒有多少作戰意志,整個義大利軍隊所展現出來的綜合戰鬥力就是列強中最底端的存在。
德國不能指望著義大利在戰爭中力挽狂瀾,就如同墨索里尼不能指望著義大利士兵在面對敵人進攻的時候不投降。
很顯然,在突尼西亞的戰場上,英法軍隊就面臨這樣的現狀。
1月3日,在第二次對比塞大南部的一座軍事堡壘發動突襲之後,英法澳聯軍計程車兵們就看到了讓人非常震撼的一幕,那就是數百名義大利士兵高舉著白旗緩緩向他們走來。
要知道,他們只是對眼前的軍事堡壘發動了空襲轟炸,現在可還沒到進攻的時候。
甚至法國計程車兵還認為這是德國軍隊的計謀。他們讓義大利士兵假裝投降讓英法澳軍隊放鬆警惕,然後在暗中進行突襲。
但等到派出的殖民地軍隊確定軍事堡壘中已經無人之後,英法澳軍隊這才相信了眼前的事實,那就是這支義大利軍隊已經投降了。
值得一提的是,義大利軍隊投降時手持的白旗,看起來面積大小並不一樣,不過材質好像都是一樣的。
英法澳軍隊也都好奇義大利哪裡來的這麼多的白旗用來投降,一問才知道,好傢伙,全部都是從義大利王國國旗上裁下來的。
此時驚掉下巴的法國人還不知道,如果沒有澳大拉西亞的話,法國應該才是那個,國旗能夠快速轉變為投降旗幟的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義大利的國旗設計起源於拿破崙時代。在拿破崙·波拿巴率領義大利軍團的時候,就為軍團設立了綠白紅三色旗。
在往後的漫長髮展中,綠白紅三色旗也逐漸演變成了義大利各邦國的旗幟,並且最終變成了現在的義大利王國國旗。
當然,王國國旗在中間的白色上還加了薩伏伊王朝的徽章,這也是義大利士兵手中拿的白旗大小並不統一的原因。
義大利軍隊的投降是意義重大的。這倒不是說投降本身,而是投降之後直接讓突尼西亞和比塞大變成了整個突尼西亞地區的突出部分,並且被英法澳三國軍隊全面包圍。
雖然北部的比塞大還留有一定的缺口,但只要英法澳軍隊能夠及時補上這個缺口,仍然停留在突尼西亞和比塞大的幾十萬德國和義大利軍隊,將會被英法澳軍隊圍困在小小的突出區域。
這可是真正的圍困,除了從正面突圍之外,德國和義大利軍隊將沒有任何辦法逃離。
因為突出區域除了南面的陸地之外,其他幾面全部是廣袤的地中海。
地中海可有著大量英法艦隊,海軍實力本來就弱小的義大利,很明顯是無法從海上救回這些軍隊的。
這可不是英法所主導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義大利的海軍實力就已經註定,這些軍隊如果被圍困,能夠逃離的方式也只有從陸地上尋找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