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有效應對世界各國可能對德國的物資補充,英法澳三國經過持續性商議,最終決定頒佈一項相當霸道的政策,那就是無限潛艇戰政策。
所謂的無限潛艇戰政策,其主要目的是透過潛艇襲擊的方式有效杜絕外界向德國的資源輸出。
無限潛艇戰的範圍涵蓋整個大西洋和地中海,可以說英國人這次是下定了決心,要杜絕一切國家向德國運輸資源的可能。
當然,這麼做難免會導致誤傷。
因此在頒佈這項政策的時候,英法澳三國聯合對外發出宣告,要求途經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所有民用船隻必須向英法澳三國的專屬機構進行登記,免於在潛艇戰中受到傷害。
這樣的宣告是相當霸道的,這也代表著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的國家的所有民用船隻都要受到英法澳三國的聯合管控。
但問題是,在這兩大海洋的範圍之內,除了英法澳之外,具備實力的國家似乎也就只有英法澳的敵人了。
剩下的中立國家實力普遍不強,就算稍有怨言,也只能屈服在三國聯合的淫威之下。
當然,如果從目前的世界局勢來看,這樣的政策最有可能不滿的國家其實就是巴西。
因為其他的國家和德國的貿易並不多,無非也就是貨船進行登記,基本不會影響國內的經濟。
但巴西不同。巴西目前出口業的超過三分之一是和德國人合作的。這樣的政策對巴西來說會嚴重的打擊到出口行業,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國內的經濟。
不過此時的英法澳並不擔心會將巴西逼到德國人的戰車上。甚至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如果巴西主動的跳到德國人的戰車上,這反而是一件好事,可以讓澳大拉西亞更加有理由的主動向巴西宣戰。
澳大拉西亞之所以同意這項明顯得罪人的政策,除了想要吸引巴西直接加入德國的戰車之外,還有就是想要透過這樣的限制政策,迫使德國人更加主動的發動進攻。
只有德國人瘋狂了,歐洲的戰場才會變得更加激烈。只有進攻變得更加激烈,各國的傷亡才會進一步增多。
雖然這可能也會讓戰爭更早的結束,不過,相信德國人絕對不會放棄任何一絲能夠獲勝的機會。
歷史上那個德國是相當瘋狂的。總共才8000多萬的人口,愣是武裝出了1800多萬的軍隊。
按照目前德國軍隊的規模來看,目前還遠遠沒有達到德國軍隊的最巔峰狀態。
當然,最誇張的還得數目前傷亡最大的俄國。根據歷史上二戰的傷亡規模來看,俄國人很有希望能夠武裝出超過3000萬的軍隊。
當然,這麼做屬實是有些勉強。甚至其中大部分所謂計程車兵都只是農民和其他行業工作者,匆匆的經過簡短的訓練,穿上自己的軍裝,甚至可能是戰場上剛扒下來的戰死計程車兵的軍裝,帶上自己的武器就奔赴戰場。
既然歐洲各國的軍隊規模都還沒有到最大值,阿瑟也不介意給歐洲各國再加一把火,讓他們儘快的將自己的軍隊規模武裝到最大程度。
很快,時間來到了1937年11月。
無限潛艇戰還是有成果的,特別是巴西,前往歐洲的商船幾乎減少了一半這也代表著有可能運輸到德國的物資也會減少一半。
損失比較大的可能都是巴西了,但對於英法澳任意一國來說,巴西的意見其實也不是那麼重要。
對於目前的英法澳三國來說,他們所關心的,其實是這場戰爭在多長時間內結束,以及對於戰後的利益瓜分問題。
是的,哪怕戰爭目前仍然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英法澳三國也已經開始商議著戰後的利益瓜分了。
眾所周知,戰爭只是外交的一種方式。不管戰爭的局勢如何演變,最終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一方吞併另一方的利益。
對於目前海軍掌握著絕對優勢的英法澳來說,這場戰爭打的越久,贏面也就會越大。
特別是無限潛艇戰政策頒佈之後,德國國內的物資註定會跟不上戰爭的消耗。英法澳三國可以透過廣袤的殖民地和全世界國家的貿易補充物資,但德國人只能透過自己的本土和盟友少量的資源進行支撐。
更重要的是,目前澳大拉西亞還沒有在歐洲戰場使用那種強大的武器。透過島國的親身體驗就能夠得知,這種武器可以有效的針對敵人的大型工業基地和超大規模城市,以及軍隊駐紮的比較密集的前線。
縱使德國軍隊再怎麼強大,也絕對不可能在這種武器面前撐得了多久。
這也導致在英法的心中,這場戰爭的結局也就只剩下一個,那就是由他們取得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