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為如此,基於戰爭獲勝之後的利益瓜分也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提前商討好各國所瓜分的利益區域,不僅能夠有效避免戰後因為利益瓜分所引起的衝突,也能讓各國更有動力的參與到這場戰爭中。
畢竟說白了,包括英法澳和其他所有參戰國家在內,吸引他們投入一切到這場戰爭中的唯一動力,那就是在戰後的地盤瓜分。
這場關於利益瓜分的會議如果能夠確保所有參戰國家都能夠吃到肉的話,也確實能夠提高各國在戰爭中的動力。
1937年11月19日,一場關於同盟國之間的利益瓜分會議在倫敦召開。
參加會議的國家多不勝數,英法澳全部參與,還有來自巴爾幹的希臘、南斯拉夫、土耳其,以及北歐三國,低地三國等等。
如果再算上那些已經滅亡的國家的流亡政府,還有英聯邦的自治政府的話,參加這場會議的國家政府已經高達20個以上。
往大一點來說,這更像是已經解散的世界聯盟的例行會議一般。參加會議的國家遍佈全世界,而且領投者仍然是英法澳三個強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場會議並沒有公開,但相關的保密工作也不是多麼嚴格。
說白了,英法澳三國也想透過這樣的會議安排,來儘可能打擊以德國為首的協約國集團計程車氣。
畢竟英法澳這邊已經在商量著如何瓜分協約國國家了,如果德國還沒有任何應對措施的話,那不是代表著他們的結局也只有被瓜分這一條路。
德國人有應對措施嗎?
當然有,而且沒有也得有。
說實在的,先不說是否需要利益瓜分,單單是對倫敦這場會議的應對,就讓德國政府不得不組織一場類似的會議作為反擊。
這場會議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並且參與的國家也有很多,以德國和義大利為首,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西班牙等國家也都加入其中。
如果要算上德國在北歐地區成立的一些傀儡政府,實際上參加這場會議的協約國集團也擁有10個國家以上。
而且因為是反擊的原因,德國政府所組織的這場會議是完全公開的,甚至德國首相絲毫不避諱的表示,這場會議就是為了瓜分英法的殖民地。
不過比較搞笑的是,因為島國已經全面戰敗並且投降的原因,目前的協約國看起來更像是德國和義大利的二人轉。
所謂的瓜分英法的殖民地,其實也就是德國和義大利兩個國家,最多再加上西班牙三個國家商量著瓜分非洲罷了。
至於剩下的所謂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家,他們註定和非洲殖民地無緣。
一來是距離的原因,二來是國家的實力也不夠強大,非洲也沒有那麼多的殖民地讓他們瓜分。
也正因為如此,讓德國所主持的會議看起來有些像過家家那樣。
真正有主權的國家也就那麼幾個,還要依附於德國生存,就好像幾十年前英國主持一個英聯邦會議一樣。
說回倫敦這邊的同盟國會議。
因為聚集了幾十個國家參與的原因,倫敦顯得十分熱鬧。
為了防止此時德國人來湊熱鬧,英法澳愣是湊齊了超過兩千架飛機,並且將會議的地點選在了倫敦一處比較隱秘的地堡中舉行。
結合地堡周邊的警衛力量,英國人可以自豪的宣佈,除非德國動用澳大拉西亞在島國所使用的那種武器,否則舉行會議的地堡絕對不會有任何危險。
隨著時間來到11月的19日早晨,各國代表紛紛乘車來到了地堡,進入了戒備森嚴的會議室。
澳大拉西亞的會議代表就是駐英國大使馬克。對於澳大拉西亞這樣的國家來說,派出的外交代表級別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外交層面,自身的國家實力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