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來到德國這邊。
澳大拉西亞和島國的戰爭結束,要說最緊張的國家,那絕對是德國。
雖然澳大拉西亞遠在萬里之外,但他們在島國戰場所使用的武器太過恐怖,那絕對是能左右歐洲戰爭的手段。
在得知澳大拉西亞有這種武器之後,德國政府就有了兩個打算。
第一個計劃是研製出類似於澳大拉西亞那樣的強大武器,然後使用在歐洲戰場,直接結束這場戰爭。
第二個計劃是加快對歐洲其他國家的進攻,儘可能在澳大拉西亞派出更多的軍隊、對德國使用那種武器之前,儘可能結束歐洲的戰爭。
兩個計劃同時進行,不管能夠成功哪一個,還是兩個計劃全部成功,德國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因為各大列強的目光都放在歐洲戰場,讓南美洲在二戰這段時間內獲得了相當不錯的發展時機。
至於兩個計劃都不成功的結果,對於現在的德國政府來說,那是完全想都不會想的。
因為俄國幾乎沒有太大的弱點,他們的礦產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土地也都連在一起。
從地圖上看,智利彷彿一根瘦長的牙籤,這樣的國土形狀極容易遭到威脅,並且自身發展潛力也會受到相當嚴重的限制。
說到南美洲,就不得不提到這個歷史上在二戰中的唯一淨土。
這導致德國軍隊的後勤勉強也能跟得上,和俄國軍隊的後勤倒也算得上是半斤八兩。
北加里曼丹併入了加里曼丹聯合大蘇丹國,剩下的海峽殖民地,也就是馬六甲海峽的北岸地區,則會單獨作為一個行政區存在。
想要推動南美洲的戰爭,阿根廷絕對是必不可缺的,重要性甚至要比智利還高。
智利銅的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秘魯居第四位;鉍、銻、銀、硝石、鈹和硫磺儲量均居各洲前列;錫、錳、汞、鉑、鋰、鈾、釩、鋯、釷、金剛石等礦物也很豐富。
只有讓南美洲陷入戰爭的漩渦,澳大拉西亞才能在南美洲圖謀更多的利益。
考慮到阿根廷和智利與英國人的良好關係,再加上巴西和德國目前的合作,來一場南美洲之間的二對一正義之戰也不是不可以。
值得一提的是,南美洲的這些國家似乎都選擇了和自己曾經的宗主完全不同的道路。
對於這樣的勢力範圍劃分,阿瑟基本上還是比較滿意的。長遠來說,阿根廷的發展潛力是要超過智利的。
但如果將這些土地全部納入太平洋領地的統治範圍,又會讓太平洋領地的範圍變得更大,管理起來會更加麻煩。
首先是澳大拉西亞為了研發出核武器,曾經壟斷了接近一半的核物理人才。雖然各國反應過來之後,加大了對於這方面人才的培養。
完成勢力範圍劃分之後,澳大拉西亞也開始了自己的行動,那就是關於推動南美洲戰爭的計劃。
關於南美洲的勢力劃分,英國人並不願意放棄智利。之前也提到過,英國人非常需要智利的礦產,相比之下阿根廷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更重要的是,英法的殖民地距離本土有著很遙遠的距離,想要殖民地本土化是很困難的。
1937年10月3日,澳大拉西亞政府和英國政府展開了新一輪會談。
會談的主題之一,就是關於對正在支援德國作戰的巴西的處理對策。
如果目前的德國都無法研製出澳大拉西亞的那種武器,那隻能說澳大拉西亞的軍事科技和人才儲備領先德國一大段距離。
既然這樣的話,因為科技方面的進步導致戰爭的失敗也就能夠接受了。
第二件事,關於海峽殖民地的處理。
但和南美洲國家建立合作,從南美洲進口大量的礦產資源和石油,這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的巴西已經成為德國在歐洲之外最大的進出口合作伙伴,巴西也是德國最重要的物資進口國。
只要能夠滲透阿根廷的市場,未來澳大拉西亞的工業發展將多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