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坦克的裝甲厚度連重機槍的掃射都能夠抵擋,更不要說這些騎兵單薄的進攻了。
也正是西線戰場和東線戰場的兩次騎兵和坦克的碰撞,才讓波蘭和其他國家明白,騎兵在戰場上的作用已經被極大的減弱了。
在面對裝甲化部隊面前,騎兵機動性的優勢蕩然無存。單從裝甲化部隊和騎兵部隊的戰鬥力來看,騎兵也絲毫不具備優點。
除了能夠馳騁在山地和丘陵等特殊地形之外,騎兵再也沒有任何優點。這一點可以被大量的空軍彌補,這也代表著在這場德波戰爭中,波蘭人引以為傲的騎兵,實際上沒有絲毫的作用。
直到這時,波蘭人才感覺到了真正的慌亂。
北部戰線已經崩潰,西面守不守得住已經不重要了。華沙一旦陷入危機,波蘭政府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後撤,要麼投降。
察覺到嚴重危機的波蘭政府,立即聯絡了正在觀望的英國和法國,要求法國人履行自己的承諾,加入或者干涉這場戰爭。
德國人也明白必須要速戰速決,否則英法一旦加入,這場戰爭很有可能演變為全歐洲的大戰。
1935年10月21日,德國政府動用空軍大量向華沙投放了勸降書,要求波蘭民眾放棄抵抗,德國軍隊絕對不會殘害俘虜。
與此同時,德國軍隊距離華沙只有不到30公里的距離,華沙已經岌岌可危。
為了儘可能拖延時間,波蘭政府一方面催促英法快點做出決定,一方面下達了自波蘭重新獨立以來,最可能影響波蘭局勢的決定,那就是遷都。
具體遷都到哪呢?波蘭是一箇中歐國家,除了立陶宛王國這個附屬國家之外,再也沒有任何海外領地。
而且波蘭的面積也不大,最終波蘭政府選擇遷都的目標,也只是華沙東南160公里之外的盧布林。
值得一提的是,盧布林距離波蘭和俄國的邊境只有幾十公里的距離。
這也代表著對現在的波蘭政府來說,他們已經把德國視為最大的敵人,威脅程度遠在俄國之上。
波蘭的遷都並不順利。
德國人自然不會放任波蘭進行遷都。在波蘭悄悄決定遷都的同時,德國派遣了大量飛機,將華沙至盧布林一帶的公路全部炸燬。
這就不得不再次提到波蘭的戰略縱深了。作為一個本土面積並不大的國家,德國飛機可以輕易的飛到波蘭全境,不用擔心往返問題。
這也代表著,德國空軍可以肆意在波蘭境內的任何地點進行轟炸和襲擊,波蘭境內的任何公路和重要設施,隨時都有可能面臨德國的襲擊。
公路炸燬之後,波蘭的遷都計劃確實緩慢了很多。
至少,波蘭政府原本計劃的搬遷民眾的計劃是被完全破滅了。
雖然兩地之間只有160公里的距離,但在公路被破壞的情況下,光搬遷政府就已經很難了,更不要說搬遷華沙大量的民眾了。
最終,波蘭政府只能選擇拋棄民眾,帶領著政府重要部門和職員,悄悄乘坐卡車前往盧布林。
殊不知,波蘭政府這樣的選擇,直接擊潰了波蘭民眾的信心。
別的先不說,政府都已經跑路了,難道還要要求華沙剩下的守軍和民眾堅決抵抗嗎?
縱使波蘭民眾有一腔報國熱血,在面對這樣獨自跑路的政府時,也難免如同被澆了一盆冷水一般,心都涼了半截。
兩天之後,德國第一集團軍順利包圍了華沙。
為了拖延德國行進的速度,波蘭政府在華沙留下了足足18萬的兵力進行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