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拉西亞的擴軍,對島國來說就不是一件好事情了。
算上菲律賓和加里曼丹的軍隊,澳大拉西亞可以控制的軍隊數量超過130萬,是目前島國軍隊數量的3倍還要多。
在太平洋,澳大拉西亞的競爭對手只有島國一個。擴軍的目的是誰自然也不用多說,這也引起了島國國內的高度緊張。
現在的島國和歷史上的島國,所面臨的狀況有很大的不同。
島國因為面積比較狹小的原因,本身是沒有什麼石油的。在歷史上,島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曾經極度依賴來自美國的石油。
有一份資料能夠體現島國對於外界石油的依賴有多麼誇張的程度。在二戰之前,島國的石油總消耗中,有超過90%來自從國外進口。
而所有進口的石油中,從美國進口的石油總量就佔據了80%,還有超過10%來自東南亞地區,最主要的就是荷屬東印度地區。
而在這個世界,歷史上給島國提供石油的兩個地區和國家,美國和荷屬東印度已經全部滅亡。
這讓島國的石油危機比歷史上更加嚴重,也促使島國不得不想其他辦法來維持國內的石油消耗。
首先就是花高價向澳大拉西亞購買了。澳大拉西亞擁有波斯灣,東南亞和澳大利亞三大產油區,就連阿拉斯加領地都有不少的石油儲量。
毫不誇張地說,澳大拉西亞的石油儲量完全足夠自己用到新型能源被發現並且流行開來。
島國和澳大拉西亞進入競爭狀態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島國極度缺少石油資源,而澳大拉西亞所控制的東南亞地區擁有還算豐富的石油儲量。
島國所緊張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的石油來源可以輕易的被澳大拉西亞切斷。
目前島國購買石油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遠渡重洋,向南美洲國家少量購買石油。另一種就是向澳大拉西亞高價購買石油了。
但這兩種方式都不能作為石油進口的主要方式,也是島國的汽車和坦克數量都不太多的原因之一。
正因為高昂的用油成本,島國的民眾普遍不喜歡汽車。特別是澳大拉西亞和英國聯合控制了石油價格之後,島國在石油方面,已經陷入了全面危機。
更倒黴的是,島國在他們所佔領的所有地區,都沒有發現較大型的石油儲量。
今時不同往日。所有的飛機坦克這樣的新式重武器,都需要大量的石油作為燃料來源。
在石油方面被掐住了脖子的島國,相當於是被人掐住了命脈,並且還沒有任何反抗的機會。
這時候,島國人發現他們所簽署的反對俄國的條約,反而成了束縛自己獲得石油的鎖鏈。
俄國是有不少的石油儲量的,並且俄國的遠東港口距離島國比較近,是有能力向島國輸入不少石油的。
但因為和德國所簽署的反對俄國的條約,島國不能達成任何和俄國的合作,從俄國購買石油也就變成了無稽之談。
沒辦法,島國人只能一邊加速自己在所有土地尋找石油的計劃,另一邊企圖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甚至準備和澳大拉西亞的戰爭。
而此時的阿瑟並不知道島國人的打算,就算阿瑟知道了,其實也不會太過在意。
阿瑟此時已經成功前往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實地觀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運輸機,DC3。
自上一代運輸機DC2的研發已經過去了接近八年的時間。在接收了一部分皇家飛機制造廠的運輸機生產線和圖紙之後,道格拉斯終於完善了自己的設計思路,並且根據思路打造出了新一代,也就是DC3運輸機。
不同於軍用的噴氣式飛機,DC3採用的是普通的螺旋槳設計。事實證明,哪怕噴氣式飛機誕生了這麼多年,螺旋槳飛機還是有自己的獨特作用的。
新一代運輸機採用雙發活塞式發動機,將會是一架全新的雙引擎螺旋槳運輸機。
因為上一代運輸機在運輸能力方面的限制,道格拉斯特意將最新一代的運輸機,也就是DC3的載客能力提升到了34人(3名駕駛員加31名乘客)。
整架DC3運輸機全長19.52米,翼展29.12米,高5.2米,相較於上一代整體大了一大圈。
整架飛機空重大約18355磅,也就是8.34噸。除了34位乘員之外,DC3運輸機還可以掛載超過6000磅(2.7噸)的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