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阿瑟記得沒錯的話,在胡安王子繼承順位之前的兩個王子,在歷史上似乎都在1933年放棄了王位繼承權。
雖然這一幕暫時還沒有發生,但讓其發生也並不困難。
考慮到了這些,阿瑟也沒有阻止安娜和胡安王子的相戀,最終兩人也終於走到了訂婚這一步驟。
在1933年年底,阿瑟終於見到了西班牙的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
經過兩人的商討,胡安王子和安娜公主的訂婚也被定在了明年的年初。
這對於雙方來說都算是一件好事。對阿瑟來說,安娜公主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人,這對身為王室公主的安娜來說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而對於阿方索十三世來說,自己的兒子能夠為自己找到一個實力非常強大的盟友,這對自己的王位復辟計劃很有幫助。
澳大拉西亞雖然距離西班牙比較遠,但好歹也是公認的世界第三列強。
這樣的實力已經完全足夠支援自己復辟,這也讓阿方索十三世幾乎全程微笑著,笑臉非常誠懇。
而在外界,媒體紛紛評價這兩家王室的聯合是西班牙王室高攀。
一個已經丟掉王位的王室,和一個剛剛成為皇室的王室,兩者之間的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更何況,西班牙本身就只是一個歐洲二流國家,而澳大拉西亞可是世界最頂尖的國家。
這就相當於一個普通市的首富和國家排名前三的富豪聯姻,高攀的絕對是普通城市的首富。
除了安娜公主的婚事之外,1933年年底還有幾個比較重要的訊息。
其一就是艾爾湖運河正式建成。
艾爾湖運河從1929年年初開始建造,在1933年年底完工,用時接近五年的時間。
在這五年的時間內,澳大拉西亞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終於才將一整段運河建造完工。
建造完工的當天,阿瑟出席了艾爾湖運河的完工慶祝,並且親眼目睹了大量河水湧入艾爾湖的“盛況”。
肉眼可見的,原本乾枯的艾爾湖瞬間變得溼潤。僅僅幾天的時間,艾爾湖內部就湧入了大量的海水。
這些海水順著土壤不斷浸溼周邊的土地,讓原本乾旱的艾爾湖周邊地區,突然間變得溼潤起來。
澳大拉西亞國內的媒體大量報道了運湖的建成,並且開始宣傳艾爾湖建成之後,大量湖水湧入會對周邊的土地造成怎樣的有益影響。
不過,就算有影響也肯定是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的事情了。艾爾湖周邊的乾旱環境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艾爾湖運河更多的是長遠的利益考慮。
在艾爾湖完工的第二天,阿瑟乘坐著一艘兩萬多噸的遊輪,自南向北體驗了一番艾爾湖運河的全程。
因為艾爾湖運河在建造的時候,就考慮到了運河要為周邊的礦產資源和工業基地承擔一部分運輸,這也讓運河的寬度和深度比之前預想的還要更大。
兩萬多噸的遊輪行駛在運河上,根本不會對運河造成任何的擁堵。
也正是在這一天,大量的運輸船開始在運河中通行,自南向北或自北向南,將澳大利亞中部地區的大量礦產資源,透過水路的方式運輸到其他城市和國內外。
特別是布羅肯希爾工業基地,因為艾爾湖運河的建成,多了一條可供選擇的運輸方式。
工業基地的發展也因此變得更加順利,在1933年年底,就已經進入最大生產狀態,並且成功容納超過50萬名工人。
布羅肯希爾工業基地進入最大生產狀態,有效緩解了周邊地區大量人口所帶來的就業壓力。
在布羅肯希爾工業基地周邊,有著維多利亞州、首都特區、悉尼領地和新南威爾士州四大行政區,也是整個澳大拉西亞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這也代表著一件事,那就是布羅肯希爾工業基地的發展潛力遠超想象。
阿瑟對此也作出了重要決定,那就是開展新一期布羅肯希爾工業基地的建設,將布羅肯希爾工業基地和利奧諾拉工業基地打造成真正的東西雙工業中心的佈局。
這兩大工業中心有各自的優點。利奧諾拉工業基地靠近西澳大利亞的礦產,優點是礦產資源極其豐富,並且靠近澳大利亞內陸,短時間內根本不用擔心敵人的轟炸。
而布羅肯希爾工業基地,雖然周邊的礦產資源沒有利奧諾拉工業基地那麼豐富,但礦產資源也絕對不少。
更重要的是,布羅肯希爾工業基地周邊有著大量的人口,這也代表著布羅肯希爾工業基地的發展潛力,或許比阿瑟曾經寄予厚望的利奧諾拉工業基地還要大。
這一點,就要看到時候布羅肯西爾工業基地的總生產量和利潤來判別了。
但不管怎麼說,繼續擴大布羅肯希爾工業基地的規模還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是在和平時期,阿瑟並不想如此大規模的擴張工業。但眼看著戰爭即將到來,這時候擴張工業是沒有壞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