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恩·哈德森在澳大拉西亞的官場還是比較勵志的。作為沒有任何背景的澳大拉西亞本土人,菲恩·哈德森在國家大學建立之初,就透過自己的努力從國家大學順利畢業,並且返回了自己的家鄉,也就是西澳大利亞州。
在建設利奧諾拉工業基地的時候,菲恩·哈德森因為他的專業的原因,很幸運的被選中,進入了堪稱國家重點專案的利奧諾拉工業基地的管理部門。
再往後,菲恩·哈德森在利奧諾拉工業基地展現了自己的才能,並且成為第三期工業基地建設的負責人。
憑藉著這樣的履歷,菲恩·哈德森最終榮幸當選為利奧諾拉工業基地特別區第二任區長,並且因為取得了良好成績的原因,被西澳大利亞州州議院選舉為新一任的州長。
成為一州的主要官員之後,菲恩·哈德森相當勵志的政治生涯,自然也傳入到了阿瑟的耳中。
作為土生土長的澳大拉西亞,阿瑟對其還是有著不少的好感的。經過了一系列比較嚴密的政治背景調查之後,菲恩·哈德森成功的被阿瑟確定為重點培養物件之一,而當時的菲恩·哈德森也才年僅37歲。
菲恩·哈德森完成他在西澳大利亞州的履歷之後,就被阿瑟調到了悉尼領地擔任新的總督。
然後又從悉尼領地調到了首都特區,他的能力也完全得到了阿瑟的認可。
其實在阿瑟原本的計劃中,菲恩·哈德森的重點培養方向,其實是工業方面。
就算他進入內閣,也應該成為內閣政府的工業部長才對。但有兩件事超乎了阿瑟的預料。
第一件事就是肯特管家身體愈漸糟糕,需要將一部分王室財團的事務轉交給亨特。
另一件事,就是菲恩·哈德森在悉尼和首都特區的履歷中,所表現出來的在經濟方面的能力,讓阿瑟十分滿意。
至於空缺出來的工業部長,就被阿瑟當做了給保守派的補償。反正澳大拉西亞目前的工業只需要穩妥的發展即可,也不需要太大的調整和比較激進的策略。
也正因為如此,工業大臣的職位,最終被保守派的政黨獲得。保守派系中的自由黨領導者大衛·保羅·奧利弗最終拿到了工業大臣的職位,順利躋身內閣。
之前連續擔任過眾議院議長和大法官的格蘭特·威爾遜,作為統一黨的主要領導者,也拿到了因為馬切伊·斯威尼成為內閣副首相而空缺下的農業大臣職位。
至於帝國大法官,也就是原本的大法官職位,是澳大拉西亞內閣中更替最頻繁的職位。
不過這也正常。大法官作為帝國法院的最高負責人,手中的權力其實是很大的。
帝國政府對各州擁有極高的權力,帝國法院對各州的州法院也擁有極高的權利。
雖然各州在行政和司法上有一定的主權,但各州的行政和司法必須依據最高的帝國憲法來執行。
同時,帝國法院有權駁回各州所制定的行政和司法法律,這也代表著大法官擁有極高的權利,對各州州長和內閣官員也有一定的監管權。
澳大拉西亞的政治結構是之前根據各國政治結構所創造的一種特殊的政治體系。
內閣政府、帝國法院和眾議院,類似於美國的三駕馬車體系。內閣政府享有最高行政權,帝國法院享有最高司法權,眾議院則享有最高立法權。
三者互相監督,互相協作,對國家有著極高的穩定性。不同於美國的三駕馬車體系,澳大拉西亞還有著作為皇帝的阿瑟。
阿瑟同時有著三種權力,並且在憲法中,君主的權利是要高於這三駕馬車的。
只不過,阿瑟並沒有在憲法中寫明君主和三駕馬車的權利細分。這麼做有個好處,如果澳大拉西亞擁有阿瑟這樣甚得民心的君主,那麼自然可以依據憲法模糊的權力界定,輕而易舉的影響到政府,法院和眾議院。
但如果繼任的君主沒有太大的支援度,也可以龜縮在皇宮,縮減自己的影響力,安心的當一個傀儡。
新一任大法官的人選被佩德羅·亨利克獲得。這個傢伙是澳大拉西亞眾議院少有的中立派人士,沒有加入任何政黨,甚至也沒有支援過任何政治流派。
在佩德羅·亨利克的政治生涯中,無不透露著公平公正和一絲不苟。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和原則,他被許多民眾喜愛,並且也得到了眾議員的尊重,被選舉為新一任的大法官。
畢竟搞法律工作的,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公平公正,對任何事務和工作,都要做到一絲不苟。
內閣成員選舉結束之後,按照慣例,新一屆帝國政府內閣,會在他們成功當選後的第二天,聲勢浩大的向阿瑟宣誓效忠。
這是永遠不能避免的步驟。必須得讓這些官員明白,他們是在為誰工作的,他們應該優先考慮誰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