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佔領阿爾塞之後,戰火就從巴拉圭的國土轉移到了玻利維亞的國土。
這對巴拉圭來說是一個好訊息。畢竟巴拉圭是一個地少人更少的國家,國土根本承受不了戰爭的摧殘。
目前將戰火轉移到玻利維亞的國土之後,至少能夠保證巴拉圭的國土不受侵害,戰爭中的損失也會降低不少。
但自此之後,巴拉圭的進攻也沒有那麼順利了。從7月8日開始,雙方的進攻就變成了一場漫長的消耗戰和拉鋸戰。
戰爭也變得十分慘烈,雙方每天的傷亡數字都接近數百人,每天都有至少幾十名士兵戰死,受傷計程車兵更是源源不斷。
1931年7月22日,巴拉圭軍隊將進攻的目標放在了薩維德拉。因為薩維德拉前方有一塊名為七千米的開闊地帶,這場攻防戰的主要戰場也被放在了此處。
此時指揮玻利維亞的軍隊是法國指揮官路易斯·威廉姆斯·戴德維,一個比較傳統和老派的指揮官。
這場攻防戰對於玻利維亞和巴拉圭雙方來說都十分重要。為了打贏這場戰爭,雙方投入的軍隊也都不少。
玻利維亞投入的軍隊大約1.3萬人,其中有超過一半都是最新才補充的新兵。
而巴拉圭方面,秉持著攻防戰中進攻方的人數要多於防守方的原則,巴拉圭方面的軍隊接近2萬人。
在這塊名為七千米的空闊地帶,雙方軍隊展開了慘烈的血拼。
雖然玻利維亞軍隊提前挖好了塹壕,但他們的軍隊大多都是新兵,並且最高指揮官是法國人,彼此之間語言不通,為軍隊的作戰創造了一定的阻礙。
而巴拉圭這邊就不一樣了。之前率領軍隊收復皮蒂安圖塔的中校何塞·費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維亞,已經順利晉升為上校,並且被任命為薩維德拉攻勢的指揮官。
雖然何塞·費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維亞也有著來自澳大拉西亞軍官的幫助,但巴拉圭軍隊的指揮權仍然在何塞的手中。
這麼做的好處,首先是語言之間比較通順,士兵們能夠更好理解自己的指揮官下達了什麼命令。
其次,讓何塞來指揮巴拉圭士兵,彼此之間還是比較信任的。相比於讓澳大拉西亞的軍官來指揮巴拉圭士兵,這些巴拉圭人總歸是更相信自己人的。
歷史中的薩維德拉攻防戰,可是被稱作南美洲版本的凡爾登絞肉機。
從這樣的叫法中就能夠看出,這場薩維德拉攻防戰的殘酷程度甚至堪比凡爾登。
現實也確實是這樣。雙方投入的軍超過3萬人,規模其實並不大。
但因為各自都處在一片開闊地帶,雙方几乎沒有什麼掩體,除了在夜間匆匆挖掘的塹壕。
也正因為這樣,這場攻防戰十分殘酷,雙方的人數也僅僅只堅持了三天的時間。
最終,巴拉圭軍隊付出了超過5000人的死亡,接近1萬人的受傷,贏得了這場極其殘酷的攻防戰。
而玻利維亞這邊,1.3萬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傷亡大約有1萬人,剩下的3000人全部被巴拉圭俘虜。
玻利維亞之所以打輸了這場戰爭,除了之前所提到的指揮官和士兵之間語言不通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法國指揮官錯誤的高估了玻利維亞軍隊的戰鬥力。
如果玻利維亞軍隊全部是經過良好訓練的正規部隊,或許和巴拉圭軍隊還有的打,法國指揮官的指揮也不會出現錯誤。
但問題是,當時玻利維亞軍隊有一半都是新兵,這些新兵截止目前也不過經歷了兩週左右的軍事化訓練而已。
指望著這些士兵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不如指望對面的巴拉圭士兵會在戰鬥中犯錯。
戰爭就是這麼殘酷。雖然法國軍官沒有其他的過錯,只是錯誤的估計了玻利維亞軍隊的戰鬥力。
但就是憑藉著這樣一個失誤,在前線的佈防中,巴拉圭軍隊取得了優勢,並且成功的攻克了玻利維亞的陣線。
4500字更新送上,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