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遣這些人前往巴拉圭的目的,除了幫助巴拉圭打贏戰爭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阿瑟想要訓練澳大拉西亞的青年軍官。
雖然經過這30多年的努力,澳大拉西亞的軍校已經世界著名。每年培養的優秀軍官多不勝數,在國內外都具有很大的名氣。
但一名軍官如果沒有經歷過實戰,只能說他具備成為優秀軍官的潛力。
只有經過戰爭磨礪的軍官,才能被稱作一名優秀的軍官。本著這樣的目的,國防部計劃在這場戰爭中磨練澳大拉西亞的青年軍官,阿瑟也同意了這樣的想法。
如果不是這場戰爭雙方的軍隊規模都不太多的原因,阿瑟甚至都想讓澳大拉西亞的軍隊輪換作戰,在真正的戰爭中磨練戰鬥意志,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了。
要知道,距離一戰已經過去了十多年的時間,軍隊的大部分士兵也早已經退役。
再加上之前軍隊的擴軍,有很多新計程車兵沒有見識過真正的戰場,他們並不知道戰爭的殘酷性。
雖然阿瑟很信任軍隊的訓練制度,也很相信經過嚴格訓練的軍隊所具有的戰鬥力。
但參加過戰爭和沒有參加過戰爭對於一名士兵來說是兩個層級。只有經歷過真正的戰爭,只有經歷過死亡的考驗,士兵才會經歷真正的蛻變,成為一名優秀的精銳士兵。
在一戰以後,澳大拉西亞所經歷的戰爭就很少了。規模比較大的也就是消滅美國的那場戰爭,澳大拉西亞一共出動了超過10萬名士兵。
不過那場戰爭的參考性比較低。美國人大部分主力軍隊都被拖延到了東線戰場,西線戰場澳大拉西亞軍隊所面臨,其實大部分都是美國各州的國民警衛隊。
隨著澳大拉西亞青年軍官團抵達巴拉圭,就立即接手了一部分巴拉圭軍隊的指揮權。
在這些青年軍官有創造力的指揮下,巴拉圭軍隊憑藉著澳大拉西亞的武器裝備,爆發出了遠超之前的戰鬥力。
這確實也是列強國家和弱小國家的差距。哪怕雙方手中都是同樣的武器裝備,戰術思路和經驗的不同,以及對武器裝備的熟悉和運用程度,也決定著雙方軍隊的戰鬥力差距。
為了彌補巴拉圭軍隊在空軍方面的不足,澳大拉西亞方面也向巴拉圭出口了幾架偵察機。
這些偵察機都是澳大拉西亞之前淘汰的落後產品,精心保管在倉庫,等的就是這樣的戰爭機會將其出售出去。
目前澳大拉西亞的軍備倉庫中,這樣的被淘汰的落後飛機還有超過2000架。
哪怕按照澳大拉西亞給巴拉圭的友情售價2.5萬澳元一架來看,這超過2000架飛機,仍然可以為澳大拉西亞創造超過5000萬澳元的收入。
至於其他國家會不會購買這樣的已經落後的飛機,澳大拉西亞方面並沒有太多的擔憂。
雖然對澳大拉西亞來說是已經落後的產品,但對於世界大多數國家來說,這樣的飛機仍然是自己無力研發和製造的先進產品。
甚至自豪一點來說,除了英國人或許有製造媲美這些飛機的技術,其他的國家包括第二列強法國在內,都不一定能夠製造出澳大拉西亞已經淘汰的飛機。
更要命的是,澳大拉西亞的初代噴氣式飛機已經即將淘汰,第二代噴氣式飛機即將登上舞臺。
但其他國家的噴氣式發動機仍然還在研發當中,在飛機和噴氣式發動機方面所領先的進度,已經足夠阿瑟自信滿滿的打完二戰了。
雖然只是幾架偵察機,在數量方面還遠遠落後於玻利維亞。但飛機這種東西也不能光看數量,能不能使用的好飛機,對戰爭的作用性十分重要。
正巧,這批軍官團中有很多來自於空軍學院的,不僅能夠幫助巴拉圭培養優秀的空軍士兵,還能直接乘坐這些飛機進行偵察任務。
也正是有了來自空中的偵察力量,巴拉圭在戰爭中,來自天空中的劣勢也被彌補。
趁著玻利維亞剛剛進行總動員,軍隊還沒有訓練完成之時,巴拉圭悍然發動了全面進攻,並且成功的把玻利維亞軍隊趕出了之前的邊境線。
1931年7月3日,巴拉圭軍隊在何塞·費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維亞的指揮下,收復了前線的軍事重鎮皮蒂安圖塔。
這還沒完,僅僅不到四天的時間,何塞·費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維亞就在澳大拉西亞的軍官團的幫助下,率領不到3000名士兵奇襲玻利維亞前線指揮部阿爾塞要塞,成功殲滅超過1500名玻利維亞士兵。
也正是在這次出乎意料的突襲之後,前線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攻勢已經全面逆轉。
玻利維亞由原本的進攻轉變為防禦,巴拉圭則由原本的防禦轉變為進攻。
特別是前線指揮部阿爾塞被突襲之後,玻利維亞軍隊在前線的指揮就陷入混亂。
雖然玻利維亞軍隊司令成功的撤到了後方,但他的親衛以及前線的指揮系統全部留在了阿爾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