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和英國接連迎來各種各樣的問題,讓1931年的中旬變得不太平靜。
當然,因為巴拉圭和玻利維亞背後各自的支持者陷入混亂,南美洲的戰爭又重新變成了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之間的公平單挑。
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方面來論,玻利維亞是具有極大的優勢的。但玻利維亞前期購買武器裝備的重點放在了坦克和飛機上,這兩項武器在北查科地區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反倒是巴拉圭,憑藉著購買的大量的輕武器,倒是能保持在北查克地區的火力優勢。
特別是各類機槍,在北查科地區如同殺神一般,幾挺機槍就能守住一片陣地,將敵人的進攻拖延在戰線之外。
這個時候,僅剩的看戲的澳大拉西亞就變得十分重要。澳大拉西亞的態度不僅決定著英法解決國內問題的速度,同樣也決定著南美洲的戰爭到底誰能獲得優勢。
因為之前已經和英國人達成了合作,阿瑟的目標仍然放在幫助巴拉圭贏得戰爭,並且獲取屬於澳大拉西亞的一份利益。
至於英國和法國到底誰能夠率先解決問題,那就不是阿瑟該考慮的事情了。
話說回來,目前英國和法國所面臨的問題固然棘手,但也絕對不是無法解決。
無非就是消耗英法多長的時間,以及對英法的殖民統治(勢力範圍)造成多大的影響罷了。
對阿瑟來說,或許這還是一個好訊息。印度出了問題,英國人才會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
他們為了印度不脫離自己的控制,就會在其他地方對澳大拉西亞達成妥協。
反正阿瑟對印度也沒興趣,透過幫助英國人穩定印度統治的方式,來獲得自己想要的土地和利益,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的。
成功將英國人的注意力轉移到印度之後,法國人也不敢大意,派出了艦隊前往美國南海岸,威脅之意已經不言而喻。
除了對墨西哥進行威脅之外,法國政府還和孤星共和國政府進行了聯絡,約定在美國南海岸進行一場海軍演練,雙方海軍都會參與。
其次,法國表示會向孤星共和國援助一批無息貸款,並且私下承諾,如果贏得南美洲的戰爭,上察克地區石油的一半會交給美孚石油公司開採,才獲得了包括美孚石油公司在內的孤星共和國的支援。
而英國這邊,麻煩其實更大。印度的面積和人口都遠遠超過孤星共和國,能夠造成的麻煩也絕對不是一個小小的墨西哥所能比的。
普拉巴蒂拿到法國人所支援的武器裝備之後,瞞著甘地在印度掀起了武裝叛亂。
因為英國人一開始沒有任何防備的原因,普拉巴蒂的武裝叛亂成功襲擊了印度幾個小城鎮,並且佔領了這幾個小城鎮的警察局和武器庫。
等到普拉巴蒂的武裝叛亂訊息傳到更高層,立即引起了大量英國人的震怒。
英國對甘地的非暴力遊行都果斷的採取了武裝鎮壓的方式,更不要說像普拉巴蒂這樣的武裝叛亂了。
隨著印度總督一聲令下,印度駐軍紛紛出動,目標直指普拉巴蒂。
因為普拉巴蒂是國大黨的重要成員,印度政府直接宣佈國大黨非法,並且向包括甘地在內的諸多國大黨成員都發放了通緝令。
讓甘地沒有想到的是,他推動了兩次非暴力遊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印度民眾支援自己的行動,都沒能成功的登上印度政府的通緝名單。
但只是因為普拉巴蒂的一次武裝叛亂,卻讓包括自己在內的大部分國大黨成員都榮幸上榜。
好訊息是,普拉巴蒂的武裝力量只有不到一萬人,目前所造成的影響也只是印度的幾個小鎮而已。
只要能夠及時控制,將普拉巴蒂的武裝叛亂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不會對全印度的統治造成傷害。
但壞訊息是,普拉巴蒂的武裝叛亂彷彿開了一個頭,給印度其他勢力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
哪怕能夠剿滅普拉巴蒂的叛亂,英國人也要擔心印度其他勢力的叛亂。
可以這麼說,自普拉巴蒂的武裝叛亂之後,英國統治印度的難度會再次攀升。
甚至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就連印度獨立的時間都會提前一些。
隨著玻利維亞的全面總動員,在陸軍人數方面,玻利維亞已經佔據了優勢。
為了幫助巴拉圭打贏這場戰爭,澳大拉西亞派出了一支軍事交流團,人數只有不到100人,但全部都是澳大拉西亞軍校畢業或者即將畢業的優秀青年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