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的革命被世界各國關注,特別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
對德國來說,俄國的革命是一個天大的好訊息。俄國人困於內亂,肯定沒有足夠的力量繼續進行戰爭。
不僅是德國擺脫多線作戰的機會,同樣也是對西線英法聯軍發起大規模反攻的好機會。
而對於英法來說,目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幹涉俄國的革命。再說了俄國目前的革命並未影響到君主制,不過是建成了類似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假若俄國人如同歷史上法國大革命那般,推翻君主制並且對尼古拉二世處以絞刑,戰後一定會遭到英法和其他君主國家的清算。
歐洲王室可以允許歐洲君主失去權利,但不會坐視歐洲君主被革命分子處死。
因為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所在的國家會不會發生革命,如果對隨意處死君主的行為進行容忍,或許這一步就會發生在將來的歐洲其他君主國家身上。
這也在時刻關注著俄國的局勢,得知臨時政府已經掌握了大部分權利之後,阿瑟這才鬆了一口氣。
至少俄國的局勢還沒有崩潰到完全無法掌握的地步,雖然臨時政府是一個資本階級國家,但仍然是君主立憲制,和君主制的對立並不嚴重。
如果被蘇維埃政權掌握了權力,這樣的共和國家對周邊鄰國傳達的理念是可怕的,對君主國家能夠造成巨大的影響。
在臨時政府成立以後,無論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都立即開啟了對於俄國新政府的交涉。
協約國想要俄國繼續戰爭,哪怕只是在東線牽制德國的一部分兵力。
同盟國想要俄國退出戰爭,這樣就能騰出手來解決西線的英法聯軍。
好訊息是,俄國臨時政府的成立還算溫和,並且臨時政府成立的依據也是來自於尼古拉二世的任命書。
再加上真正想要推翻君主制的布林什維克和蘇維埃政權已經退到了莫斯科,臨時政府和聖彼得堡附近都處於保皇派的控制中。
雖然目前的尼古拉二世在明面上被剝奪了大量權利,但一定的地位還是有的。
1916年11月25日,英法俄澳意在聖彼得堡舉行了協約國會議,一方面商議協約國接下來的作戰計劃,一方面儘可能拉攏俄國留在戰爭中。
為此,英法可謂是不計成本,答應了俄國新政府一筆高達50億盧布的低息貸款,並且承諾向俄國運送足夠的糧食和過冬物資,幫助俄國政府渡過難關。
在協約國會議中,英法澳三國不斷的重申當時協約國四大列強的關係,且親口承諾不會減少一絲一毫俄國的貢獻和在戰後的利益分配。
目前的俄國仍然是協約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協約國四大列強之一。
很明顯,協約國開出的條件還是讓俄國政府滿意的。高達50億盧布的低息貸款,以及大量的糧食和應急物資,足以讓俄國新政府在拉攏民心的同時度過這次難關。
而協約國所承諾的在戰後的利益分配,足以讓這些資產階級和大地主們在戰後獲得足夠的利益。
經過長達兩天時間的會議,俄國新政府和協約國達成了協定,暫時不會退出戰爭,但也不會主動發起大規模戰役。
俄國將在前線採取防守措施,儘量為英法拖住更多的德國軍隊。
與此同時英法答應的貸款也要及時發放,並且各種援助物資絕不能少。
因為民眾發動起義的原因有相當一部分是厭惡這場戰爭,為了讓廣大的平民百姓滿意,俄國新政府決定向聖彼得堡和周邊地區的所有平民免費發放一部分應急物資。
這部分物資包括每戶家庭500斤糧食,200斤煤炭,每人一身保暖衣物以及一些藥品。
很明顯,這樣的物資發放還是讓相當一部分俄國民眾滿意的,同時也讓俄國新政府被俄國民眾接受。
這其實也是臨時政府的陽謀。畢竟俄國目前同時存在著兩個政府,民眾們對於兩個政府的態度一定會有差距。
這也代表著臨時政府免費發放物資之後,蘇維埃政權必須立即頒佈相同的政策,才能讓支援蘇維埃政權的平民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