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起義成功的訊息很快在俄國範圍內傳播,並且煽動了更多的城市進行大罷工和示威遊行。
在這些進行大罷工和示威遊行的城市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示威者分成兩派,分別是工人階級和資本主義。
聖彼得堡之後是莫斯科,隨後是周邊的各大城市和重要建設。莫斯科紅場,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兵工廠在短短數天的時間裡被起義隊伍佔領,這場大起義已經波及到了整個俄國歐洲地區。
一戰前的俄國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國家,最西邊是和德國瓜分的波蘭地區,最東邊達到了亞洲邊界,和美國被白令海峽分隔。
因此,俄國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跨洲國家,不僅佔據了大片的東歐國土,並且還擁有北亞的巨大土地。
雖然俄國的土地面積十分龐大,俄國真正精華核心的部分還是東歐。
這次的大起義影響範圍覆蓋聖彼得堡至莫斯科一線,除了前線地區之外,幾乎大半個俄國西部地區受到影響,也可以理解為直接影響了大半個俄國。
俄國最重要的兩個城市,一個就是目前的首都聖彼得堡,一個是之前的首都莫斯科。
這兩座城市之間的部分也是俄國在東歐的精華部分,目前均已被起義隊伍佔據。
工人聯盟和資本主義在煽動起義的途中大肆鼓動周邊的城市進行大罷工遊行,並且趁機安插自己的人進入其中,意圖控制這些大罷工的城市。
在資本主義集團和工人集團有著明顯的利益分歧的前提下,誰能掌握更多的權利和將來政府的主動權,就得看大家手中控制的城市數量了。
1916年11月15日,起義隊伍策反了波羅的海的艦隊,俄國相當一部分軍事實力被掌握在起義隊伍的手中。
這還沒完,前線士兵對於起義同樣歡迎。甚至前線士兵還迅速成立了士兵委員會,對於軍隊的軍官進行監督。
大量的俄國平民也歡迎這場革命,他們需要推翻沙皇制度帶給他們政治上的解放,瓜分地主的土地帶給他們經濟上的解放。
在所有俄國平民都吃不飽飯的前提下,只要起義者能夠給他們發放糧食,他們就會無條件的擁護這些起義隊伍。
11月16日,蘇維埃政權正式成立,並且容納了絕大多數工人政黨和布林什維克黨,孟什維克黨。
就在蘇維埃政權公告成立的當天,資產階級找到了被抓捕的尼古拉二世,請求尼古拉二世簽署了任命書。
在這份任命書中,立憲民主黨人格奧爾基·葉夫根尼耶維奇·裡沃夫公爵被任命為大臣會議主席,尼古拉·尼古拉維奇被任命為俄國最高總司令。
在拿到任命書的同時,資產階級立即宣佈成立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和工人政黨成立的蘇維埃搶奪政權。
蘇維埃政權有著大量工人的支援,而俄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獲得了包括尼古拉二世在內的舊派貴族的支援。
一時之間,革命勝利後的俄國變得更加混亂,兩大政權並立而行,但彼此之間的行政理念卻互相對立。
尼古拉二世並未簽署歷史上的退位宣言,畢竟此時舊派貴族和保皇派還具有相當強的勢力,蘇維埃政權和資產階級政權還沒有正式確定主次位置。
相較於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全部由資產階級組成來看,蘇維埃政權更加分散,包含了工人階級的大部分政黨,其中最大的就是布林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兩個政黨。
這兩個政黨也有著一定的衝突,都想獲得蘇維埃政權的領導地位。
和堅定的建立共和政權的布林什維克不同,孟什維克推行投降主義線路,企圖限制革命的範圍,並且認為推翻沙皇制度後合法的主人只能是資產階級。
有著孟什維克的幫助,國家動漫臨時委員會很快替代蘇維埃政權,逐漸掌握了革命後俄國更多權力。
1916年11月20日,俄國第一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成立。這是一個君主立憲制臨時政府,尼古拉二世仍然保持著沙皇的地位,但卻喪失了所有行政和軍事權利。
大地主格奧爾基·裡沃夫公爵成為了第一屆臨時政府的總理兼內務部長,其他的職位也被資產階級的各大政黨瓜分。
但與此同時,蘇維埃政權的權利也並未全部喪失。雖然包括聖彼得堡在內的大量革命地區被臨時政府掌控,但莫斯科和周邊地區仍然在蘇維埃政權的掌控之中。
不過,名義上的蘇維埃政權仍然依附於臨時政府的統治,只不過臨時政府對於莫斯科地區沒有實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