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是對駕駛坦克計程車兵們的保護,同樣也是對一場戰役勝利的保護。
坦克被曝光以後,就沒有必要利用皇家農用機械廠來進行隱藏了。
阿瑟大手一揮,直接將皇家農用機械廠的坦克業務分離開來,單獨成立坦克製造廠,隸屬於皇家軍工廠,專門負責坦克的研發和製造。
因為坦克製造廠全面繼承了皇家農用機械廠的坦克業務,因此坦克製造廠的生產速度還是很快的,每年能夠生產至少200輛坦克,平均每三天能夠生產兩輛坦克。
單獨成立坦克製造廠之後,坦克的建造速度還能繼續加快。畢竟之前皇家農用機械廠除了建造坦克之外,還負責農用機械,特別是拖拉機的建造。
再加上坦克必須要保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坦克的建造速度。
新的坦克製造廠預計能夠在五年之內將坦克的建造速度提高到年500輛左右,十年內將坦克的建造速度提高到年1500輛左右,已經能夠基本滿足澳大拉西亞軍隊的要求。
畢竟以澳大拉西亞目前的狀況來看,海軍的重要性是高於陸軍的,陸軍的規模也會因為人口而遭到很大的限制。
如果阿瑟沒錯的話,二戰時期各國建造坦克的速度都很快。
以工業而出名的德國,在各種條件的限制之下,坦克的建造速度最高也超過了月700輛。
而當時工業已經有很大進步的俄國,月生產坦克數量最高突破了2000輛,足以見得各國對於坦克的重視,以及在戰爭時期,各國對於軍事方面的投入力度有多大。
不過對於現在的澳大拉西亞來說,相較於坦克的生產速度,坦克的質量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畢竟陸軍總規模也就那麼多,總不能人手一輛坦克吧。澳大拉西亞的坦克規模註定不會太大,畢竟是一個島嶼國家,海洋才是澳大拉西亞最應該重視的,也是本土的真正防線。
就算別的國家陸軍再厲害,只要海軍不能碾壓澳大拉西亞,也仍然不會對澳大拉西亞的本土造成威脅。
澳大拉西亞透過完善的島嶼防禦鏈,完全可以憑藉著少量的海軍戰勝大量的敵人。
這也代表著,除了像洲際導彈這樣的遠端武器之外,澳大拉西亞的本土很難被威脅,哪怕是現在強盛的大英帝國。
而導彈和火箭澳大拉西亞已經在大力研究,在火箭領域方面,澳大拉西亞未必會輸給其他國家。
畢竟阿瑟所籠絡的超過三分之一的航空動力學人才也不是吃素的,只要阿瑟大力支援,其他國家想要實現彎道超車,必須付出比澳大拉西亞更多的時間或者人力物力,但又有哪個國家能夠籠絡比三分之一還要多的航空學人才呢?特別是在澳大拉西亞已經拉攏走一小半的人才的前提下。
阿瑟對於澳大拉西亞坦克生產速度的期望,也基本基於新的坦克製造廠拿出的五年達到500輛,十年達到1500輛的目標。
十年後不過也只是1929年,坦克廠仍然擁有十年左右的時間,來提高坦克的生產速度,將坦克作為一種軍火貿易的武器,大量出售給交戰雙方,為自己賺取大量的利益。
除了坦克之外,飛機的研究在阿瑟的計劃裡也是重中之重。
和坦克一樣,一戰的飛機終究只是剛剛開始,在設計方面還有很大的缺陷,比如十分影響速度的雙翼設計。
澳大拉西亞的飛機還好,畢竟已經經歷了四代的更替,目前的第四代軍事飛機在效能上已經堪比甚至是略有超過二戰時期的飛機。
這不代表第四代軍事飛機就已經完全超過二戰時期的飛機了,至少在某些科技方面還是有著不小的缺陷,也因為時代的落後,導致缺少了一些二戰飛機所擁有的新科技。
澳大拉西亞最先進的第四代軍事危機都這樣,其他國家的飛機就更不要多說了。
這個世界的一戰和歷史上的一戰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至少各國在一戰中投入的飛機數量沒有那麼誇張,滿打滿算也只是剛剛超過一萬架。
但其實,雖然看著有一萬架這麼多,真正決定天空中的戰場的飛機只有不到1000架,並且基本都是來自澳大拉西亞的。
包括英國在內,一戰參戰各國所生產的飛機在效能方面有著不小的缺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飛機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