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澳洲崛起錄> 第四百九十五章:軍事研究投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九十五章:軍事研究投入 (1 / 3)

要說一戰之後的軍事科技的研究,一定離不開其中一項的重要技術,那就是雷達。

雖然最開始英國人研發雷達的目的是為了尋找天空中德國人的飛機,但不可否認,雷達隨著科技的發展,已經變成了軍事武器中最重要的一環。

阿瑟對於雷達技術的研究十分重視,早在幾年前就讓特斯拉成立了雷達研究室,並且撥款200萬澳元讓特斯拉盡情研究。

雷達的研究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1842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就提出了利用多普勒效應的多普勒式雷達。

在這之後,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又推匯出可以計算電磁波特性的公式。

截止到目前為止,各國在雷達方面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無線電波,電動鏡,真空三極體等研究,無一不是人類在雷達研究方面的里程碑,也代表著各國在軍事領域科研的進度。

如果阿瑟記得沒錯的話,第一臺使用雷達應該是在二戰前誕生的,準確的來說應該是1935年。

目前距離第一臺實用雷達的誕生還有16年的時間,特斯拉還擁有足夠的時間去研究雷達,甚至趕在羅伯特·沃特森·瓦特發明第一臺實用雷達之前,實現彎道超車。

畢竟200萬澳元的研究資金絕對不少,如果省著一點用的話,甚至足夠特斯拉研究到雷達誕生了。

之所以要花費如此大的代價去研究雷達,是因為雷達對於接下來軍事科技的提升十分重要,這不僅僅關乎到最基礎的飛機坦克,同樣也關乎到更加先進的火箭和導彈。

和雷達一樣,澳大拉西亞的導彈研究也早已經立項。由前俄國專家,現在的澳大拉西亞火箭研究總負責人齊奧爾科夫斯基負責。

火箭研究不僅可以讓澳大拉西亞在航天航空方面邁出一大步,同樣也可以將其軍事化,讓澳大拉西亞成為第一個擁有導彈的國家。

導彈絕對是後世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其殺傷力,有效殺傷距離和威懾力,絕對都是所有常規武器中最高的之一。

如果再搭配上核彈頭,可以覆蓋全球的洲際導彈,將會是澳大拉西亞手中的最大底牌,也是制裁一些道德敗壞的國家的利劍。

當然,除了這些需要很長時間研究的底牌武器之外,阿瑟對於常規武器的研究也從來沒有停止,並且研究的力度也很大。

首先是一戰後期才亮相的坦克,還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

一戰時期的坦克普遍可靠性不高,哪怕是澳大拉西亞精心研究的坦克也是這樣。

英國坦克的趴窩率高達八成以上,再加上一些意外,能夠投入作戰的坦克數量甚至不足一成。

澳大拉西亞的坦克雖然好一點,但趴窩率仍然高達六成,可作戰的坦克數量基本不足三成(第一代坦克資料)。

這樣的資料顯然是不可行的,雖然第二代坦克也就是T14坦克並沒有實際性的投入戰鬥,但模擬戰場的趴窩率也高達30%以上。

T14A重型坦克的趴窩率甚至高達40%,畢竟它有一副巨大的身軀和堅實的鋼甲。

雖然趴窩率相較於第一代坦克已經有明顯的降低,但3到4成的爬窩率仍然處於不合格的狀態,至少要降低到兩成以下,甚至一成以下,才能滿足二戰前後的戰爭需要。

因此,第三代坦克研究的主要方向,重點就是阿瑟非常關注的趴窩率,也就是故障率。

一戰中第一代坦克的實際作用還是非常巨大的,能夠給敵人創造大量的傷亡,同時自身因為戰爭的傷亡並不高。

德國軍隊基本拿第一代坦克沒有任何辦法,能夠打敗第一代坦克的就只有趴窩率。

而相較於第一代坦克有著不小的提升的第二代坦克,在戰爭中的威懾力也註定比第一代坦克強大。

甚至毫不誇張的說,第二代坦克在火力方面已經完全不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但可靠程度還有很大的缺陷。

接下來第三代坦克的主要研究方向,除了儘可能降低趴窩率,提高穩定性之外,還有就是加強坦克的防護,畢竟二戰的武器都強大了許多,德國甚至還研發出了導彈,能夠制裁坦克的武器也越來越多。

隨著各種反坦克火炮的出現,坦克的防護能力也必須越來越強。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