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國西南戰線局勢的惡化,第三集團軍的潰敗,也讓附近的第四和第八集團軍側翼面臨嚴重威脅。
為了保證自己的側翼安全,俄國第四和第八集團軍不得不跟著第三集團軍後撤的速度,向著後方撤離。
第四和第八集團軍還好,畢竟是有秩序的撤離。但接近於潰散的第三集團軍為了加快撤退的速度,一路上可謂是丟盔棄甲,將不便於攜帶和轉移的火炮,重機槍和部分炮彈,彈藥以及物資,全部丟在了前線陣地和撤退的路上。
如果不是桑河到德涅斯特河一線擁有河川之險,恐怕德國軍隊要一路前進,佔領整個波蘭地區了。
8月7日,稍作休整的俄國軍隊在桑河附近重新組織了防禦陣地,企圖和德國軍隊決一死戰。
但此時的俄國軍隊在火力方面已經居於絕對的劣勢,德國繳獲了俄國大量的火炮和重武器,在火力方面對俄國軍隊已經形成絕對的碾壓。
很明顯,用幾天時間倉促建成的俄國防線根本不能阻擋德國人的進攻。
在德國人猛烈炮火的轟炸之下,俄國軍隊每天都要損失上萬名士兵,德國人的傷亡卻微乎其微。
如果不是俄國西南方面軍總司令伊凡諾夫下了死命令,要求第三,第四和第八集團軍不惜一切代價擋住德國人的進攻,恐怕波蘭告破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俄國士兵在德國人猛烈的轟炸之下,和德國士兵已經形成了相當的默契。
每逢德國人的轟炸,俄國士兵就會龜縮在陣地之內,抓緊時間休息或者補充體力。
而德國人的炮火聲停止之後,俄國士兵紛紛登上戰壕,用步槍和少量的機槍對德國軍隊發起反攻。
甚至在德奧聯軍相當靠近陣地之時,還會有大量俄國士兵跳出來和德奧軍隊近身肉搏,用生命和肉體阻擋德奧聯軍的步伐。
雖然德國在火力和武器裝備方面具有優勢,但在拼刺刀環節,俄國士兵人數上的優勢又顯現了出來。
冷兵器的交戰,終究還是靠數量取勝的。雖然俄國軍隊不能在短兵相接中取得完全勝利,但仍然用士兵們的肉體和生命,將德國軍隊短暫的阻攔在桑河防線。
當然,德國人也不是沒有應對的方法。在突擊的軍隊止步不前之時,德國人正在向前線陣地運輸著大量的物資和補給,同時還有源源不斷的援軍抵達。
這也讓德國人的火炮可以肆無忌憚地向俄國人開火,炮火幾乎籠蓋了整個俄國陣地。
當然,對於俄國來說也不是沒有好訊息。桑河戰役打響的第四天,君士坦丁堡和約簽訂,奧斯曼帝國正式退出了戰爭。
這也代表著巴爾幹諸國數十萬的軍隊可以投入到東線戰場,奧匈帝國的東南部邊境岌岌可危。
1915年8月13日,巴爾幹諸國軍隊在奧匈帝國邊境集結,對奧匈帝國的邊境展開了猛烈進攻。
這其中,又以塞爾維亞人的進攻最為兇猛。馬丁師長帶領著數十萬的巴爾幹軍隊,從黑山,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的邊境,分別向薩拉熱窩,多瑙河和喀爾巴阡山脈發起進攻。
黑山方向的軍隊包括黑山8萬軍隊,希臘5萬軍隊,澳大拉西亞8萬軍隊共計21萬人。
塞爾維亞方向包括塞爾維亞的25萬軍隊,希臘的10萬軍隊共計35萬人。
羅馬尼亞方向只有羅馬尼亞軍隊的20萬人,但喀爾巴阡山脈北部也有俄國軍隊,可以互相協同作戰。
有了巴爾幹諸國的加入,俄國方面面臨的壓力瞬間小了很多。
但讓俄國沒想到的是,奧匈帝國在南部邊境組織了將近20萬軍隊防守,並且從其他地區抽調了15萬人,並未調走和德國協同作戰的軍隊。
奧匈帝國明顯在賭,賭德奧聯軍能在巴爾幹諸國攻破奧匈帝國邊境之前,殲滅俄國的主力部隊,讓俄國元氣大傷。
到那時,上百萬德奧聯軍再揮師南下,巴爾幹諸國的軍隊自然不是對手。
1915年8月17日,俄國人並未等來奧匈帝國的撤軍,但卻等來了德奧聯軍更加瘋狂的進攻。
而此時,俄國軍隊在桑河一線已經堅守了十天的時間,也付出了十多萬人的傷亡,第四和第八集團軍損失慘重,第三集團軍的可戰兵力更是不足滿編時的四分之一。
用一句比較貼切的話來形容目前俄國的這三個集團軍,那就是強弩之末。
8月18日,隨著德奧聯軍的挺進,俄國人不得不放棄了普熱米斯爾。
要知道,當初俄國人佔領普熱米斯爾的時候,就耗費了大量的人員傷亡。
面對著這樣的戰略要地,如果俄國軍隊不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絕對不會白白放棄這樣的地盤。
隨著俄國人的緊急撤退,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當機立斷,決定展開追擊,並且全線發動大規模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