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圖兩翼包抄失敗之後,德國總參謀長法金漢很快就提出了另一計劃,那就是集中兵力在敵人薄弱地段實施正面突破,這樣的戰術也被命名為中央突破。
兩翼包抄的戰術正是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提出的,大包圍計劃失敗之後,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也不得不聽從法金漢的指揮,東普魯士軍隊和奧德聯軍開始實行中央突破。
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比較和判斷,德國參謀部最終將突破的核心地段,選在了維斯瓦河上游的果爾利策地區。
維斯瓦河是一條發源自匈牙利地區的河流,向北穿過華沙,將大半的東普魯士地區分割。
在這片地區實施突破戰術的真正原因,是這片地區的俄國集團軍被殲滅了大半,新調來的俄國軍隊全是新兵,導致這片地區的防守力量較為薄弱。
更重要的是,這裡的兩個俄國新集團軍,因為之前喀爾巴阡山脈戰役,導致有一個集團軍被調走,俄國兵力已經大幅度降低。
除了兵力的優勢之外,這裡的地形對於德國軍隊來說也十分有利。
因為並不是狹窄的地形,德軍兵力優勢的優點可以發揮出來。再加上北面的維斯瓦河谷和南面的貝斯基德山限制了俄軍的支援,保證了負責突擊的集團的兩翼的安全,讓德軍可以長驅直入,不用擔心側翼和後背受襲。
德國統帥部包括總參謀長法金漢在內,對於中央突破計劃都很有信心。
雖然目前同盟國面臨的情況十分糟糕,但德國人仍然相信自己軍隊的戰鬥力,法金漢仍然相信英勇的德國軍隊可以隨時解決任何威脅。
按照法金漢的計劃,如果中央突破能夠順利實現,將徹底消除俄國對於匈牙利的威脅,改變奧匈帝國目前所面臨的糟糕情況。
如此一來,奧匈帝國只需要派遣少量軍隊,又能夠守住西部的義大利,南部的巴爾幹諸國和東部的俄國。
剩下的主力軍隊可以協同德國一起作戰,要麼消滅俄國,要麼順勢南下消滅巴爾幹諸國,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法金漢所指定的突擊部隊為德國第11集團軍,總司令為馬肯森將軍。
為了便於統一指揮,防止在戰役發動後出現任何意外,法金漢並未成立新的主攻部隊,而是將調來的基線部隊第10軍和41近衛軍,以及奧匈帝國派遣協同作戰的第6軍全部納入第11集團軍,由馬肯森將軍統一指揮,其餘軍隊負責為主攻部隊牽制和掩護。
而突破地區駐紮著俄國第三集團軍,這支集團軍擁有七個騎兵師,但大多都是剛剛補充的新兵。
哪怕只比較德國第11集團軍和俄國第3集團軍,德國軍隊都擁有充足的兵力優勢。
第11集團軍經過各種整合之後,擁有超過36萬的德奧聯軍,還擁有超過1200門中小口徑火炮,超過300門大口徑火炮和100門迫擊炮。
而俄國軍隊這邊,雖然同樣擁有22萬計程車兵,但大多都是新兵。在火炮方面也具有劣勢,只有將近700門中小口徑火炮,和個位數大口徑火炮。
俄國第三集團軍以騎兵師為主,因此並未裝備大口徑火炮,這也讓德俄雙方兵力對比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差距。
德國人為了中央突破戰術的隱蔽,甚至還在西線準備了一場佯攻,來吸引整個協約國的注意。
再加上七月底,相當一部分協約國的注意力在奧斯曼帝國身上,就連俄國也在高加索地區派出了部分軍隊,這也讓德國人認為,發動新戰役的良好時機已經到來。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人在西線的佯攻中,首次使用毒氣進行作戰。
這也讓西線英法聯軍出現不少傷亡,這些毒氣不僅能讓人窒息,中毒和死亡,還能讓人短暫或長久的失明,喪失作戰能力。
德國人在使用毒氣的時候,全部都佩戴了比較先進的防毒面具。而英法聯軍這邊,要麼只是簡單的兩層布裹住口鼻,要麼就是比較複雜的防毒面罩,反而容易讓士兵窒息。
在毒氣和防毒面具方面,德國人的研究程度是領先的。澳大拉西亞對於毒氣沒什麼研究,但對於防毒面具的研究倒是有了不小的進展。
德國人目前的防毒面具技術,大多也使用活性炭進行吸附,消除空氣中的一些毒氣。
澳大拉西亞的防毒面具也運用了這一原理,對於毒氣的防護還是有著相當不錯的作用。
正因為如此,英法緊急向澳大拉西亞採購了一批防毒面具,就連還沒有遭受毒氣的俄國,也在向澳大拉西亞緊急求購防毒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