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首相帕希奇明白,目前的局勢已經不是他能夠決定的。塞爾維亞的走向到底如何,取決於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態度。
因此,帕西希奇馬不停蹄地將奧匈帝國提出的48小時通牒轉發給俄國,詢問尼古拉二世和俄國政府的態度。
塞爾維亞作為遏制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擴張的橋頭堡,深受沙俄帝國的重視。
得知奧匈帝國極其苛刻的48小時最後通牒之後,尼古拉二世顯得十分憤怒,怒斥奧匈帝國完全無視了沙俄在塞爾維亞的特殊利益,企圖損害沙俄帝國的地位。
俄國外交大臣更是咬牙切齒的說道:“俄國絕對不能允許奧匈帝國打垮塞爾維亞,從而變成巴爾幹地區中最佔優勢的國家。”
塞爾維亞不僅關係到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利益,同樣也關係到俄國黑海艦隊的出口是否安全。
如果巴爾幹地區被同盟國掌握了優勢,那麼俄國的黑海艦隊將成為翁中之鱉,俄國的出海口就只剩下波羅的海和遠東。
雖然尼古拉二世早就支援阿瑟所提議的,對於刺殺斐迪南大公的幕後兇手進行審判。
但在這樣關鍵的時刻,一份聯合王室宣言明顯比不上塞爾維亞的重要性。
很快,尼古拉二世就召見了奧匈帝國駐聖彼得堡大使,表達了俄國的態度。
尼古拉二世斬釘截鐵的說道:“俄國不同意最後通緝中損害塞爾維亞主權的兩項協定,也不同意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的領土上調查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就算要調查,也應該是以英法俄澳為首的協約國四大列強,組織相應的人手在塞爾維亞進行調查。
至於同盟國的其他國家,哪怕是受害人地位的奧匈帝國,也沒有權利在塞爾維亞的土地上調查。
哪怕奧匈帝國大使多次解釋,奧匈帝國只不過是在鎮壓危害歐洲王室的恐怖運動和騷亂,這對於所有歐洲君主制國家來說都很有利。
但俄國人的火爆脾氣又怎能相信奧匈帝國的說辭,俄國外交大臣強硬的表示:“如果奧匈帝國堅持48小時的最後通牒,是在挑起整個歐洲的戰爭。”
在塞爾維亞這件事情上,俄國是不可能退讓的。更何況,協約國的聯絡十分緊密,有著英法的資金援助和澳大拉西亞的物資援助,尼古拉二世自認為很有底氣,可以應對任何來自外界的挑戰。
不過,奧匈帝國政府並未在意俄國比較強硬的態度。已經掌握政府話語權的貝赫托爾德認為,有著德皇威廉二世開出的空頭支票,俄國人肯定會忌憚德國,不可能直接了斷的加入這場戰爭。
這代表著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戰爭,只會演變成一場小規模的區域性戰爭。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想法,在貝赫托爾德的堅持下,奧匈帝國並未撤銷48小時最後通碟,並且一直在催促著塞爾維亞政府就通碟給予答覆。
1914年7月25日,塞爾維亞首相帕希奇帶著塞爾維亞政府的答覆親自趕到了奧匈帝國大使館。
這份塞爾維亞政府的答覆中充滿了一廂情願的和解意願。帕希奇向奧匈帝國大使解釋道:“塞爾維亞準備正式譴責所有反對奧地利人的行動,請求奧匈帝國不要侵犯塞爾維亞的主權。如果奧匈帝國就這樣的結果不滿意,塞爾維亞願意接受來自海牙法庭的仲裁。”
這樣的答覆耗盡了塞爾維亞政府官員的心神。不僅經過了反覆的修改,因為唯一的一架打字機被筋疲力盡的秘書弄壞,導致這份答覆是帕希奇首相手寫的。
而且,塞爾維亞政府的大臣們認為,帶著答覆到奧地利使館會使他們受辱,因此紛紛拒絕前往。
這也導致貴為塞爾維亞政府首相的帕希奇只能親自當送信者,雖然塞爾維亞是一個小國家,但這麼做仍然十分屈辱。
雖然塞爾維亞政府的答覆可謂是誠意滿滿,但這樣的讓步很明顯滿足不了奧匈帝國政府和貝赫托爾德的胃口。
更何況,早在塞爾維亞政府答覆之前,奧匈帝國早已經調集軍隊前往塞爾維亞邊境。
對於奧匈帝國來說,能接受的條件只有兩個,要麼塞爾維亞投降,要麼打的塞爾維亞投降。
1914年7月26日,奧匈帝國政府的48小時最後通牒失效之後,整個歐洲陷入了無邊的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