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瑟的授意之下,澳大拉西亞政府這邊,專門對於第二次商談進行了討論,並且決定將這範圍的援助定得越高越好。
在科技,人才,工業裝置等方面,這些援助自然越多越好。澳大拉西亞獲得的援助越多,就越能夠提高現在的實力以及未來的潛力。
因為有著阿瑟的支援,政府的官員們也是真敢開口。隨便一個內閣部門,不僅提出了大量的科技,裝置需求,還希望英國能夠支援數百名人才。
幾個部門加起來,英國政府就需要每年提供數千名人才,哪怕是英國政府都承受不了這麼龐大的消耗。
英國人哪怕再財大氣粗,格雷部長都不敢答應如此之高的援助要求。
如果按照澳大拉西亞人所提出的要求來看,恐怕援助之後的澳大拉西亞,實力至少在列強前五。
這很明顯和英國人目前的目的有所衝突。
英國人需要的是一個有一定實力,能夠在將來的歐洲戰爭中為自己提供後勤援助,並且幫助自己保護後方的澳大拉西亞。
最多再加上在將來戰爭結束之後,共同防備大西洋彼岸美國的擴張的目的。
如果按照目前的援助要求來看,恐怕援助之後的澳大拉西亞,就擁有了獨自和美國抗衡的能力。
雖然一個更強的澳大拉西亞能夠完美的牽制美國,但如果澳大拉西亞繼續向北擴張,英國人擔心會超出自己的控制。
又是長達十天的扯皮之後,1913年3月11日,雙方協約之間的第二條也被確定了下來。
協約規定,英國自1913年開始,截止到1919年年底,共計七年的時間裡,向澳大拉西亞提供大量的工業機械裝置,主流和現代科技,各方面優秀儲備人才等。
在工業機械裝置方面和科技方面,按照澳大拉西亞的需求進行援助。
這些工業裝置和科技,澳大拉西亞將以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進行購買,並且由英國負責向澳大拉西亞傳授。
也就是說,在獲得了英國的科技之後,澳大拉西亞可以跳過漫長的掌握科技時段,直接讓英國專家來替自己教授這些科技知識。
這將大大提高澳大拉西亞掌控英國科技的速度,讓澳大拉西亞的科技水平,快速向英國追趕。
雖然購買工業裝置和科技需要花錢,但對於每年財政都有所盈餘的澳大拉西亞政府來說,錢反而是最不缺的東西。
別的不說,政府每年拿出2000萬澳元來購買英國的工業裝置和科技是完全沒問題的。
這2000萬澳元看起來不多,但在現在這個時代來看,購買力也已經相當不錯。
更何況,格雷部長親口承諾,向澳大拉西亞出售的工業裝置和科技,都會低於市場價格,以最優惠的價格向盟友出售。
是的,在這兩份條件基本達成之後,澳大拉西亞和大英帝國,其實已經變成了實質上的盟友。
除了軍事方面的事項還沒有商議之外,在外交,經濟等方面的合作,已經是當之無愧的盟友。
至於第二項事項的人才援助方面,經過多次“砍價”之後,格雷部長這才勉強的點了點頭,同意了澳大拉西亞方面所提出的,共計七年,每年至少300名人才的需求。
這300名人才將覆蓋各行各業各種領域,具體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按照澳大拉西亞具體的需求來辦。
甚至在阿瑟的計劃中,包含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人才,會在這300人的範圍之內。
總之,澳大拉西亞缺少哪些人才,就像大英帝國要求哪些人才。
除了這兩項援助方面的事項之外,阿瑟還向格雷部長額外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澳大拉西亞和大英帝國的造船廠之間,每年進行一次友好的交流。
除此之外,澳大拉西亞的三大造船廠將向大英帝國的造船廠派遣一些學員進行學習,大英帝國一些造船廠,也要派遣一些專家前往澳大拉西亞進行指導。
大英帝國優秀的造船行業,阿瑟不可能不薅這份羊毛。派遣學員加邀請專家雙管齊下之下,阿瑟就不相信,澳大拉西亞的造船廠還學不到更多的東西。
英國人在軍艦方面的領先程度,阿瑟巴不得年年派遣造船廠的學員前往英國的造船廠。
目前澳大拉西亞所擁有的無畏艦和超級無畏艦技術,英國人的幫助也絕對不小。
協約的兩項主要援助基本商談完之後,這次商談的重點也來到了除了援助之外的另一大要點,那就是澳大拉西亞和大英帝國之間的軍事合作。
正所謂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大英帝國之所以援助澳大拉西亞,絕對不是沒有任何目的的。
這樣的援助和之前的贊助性援助不同。這份協約所簽訂的援助規模,足以讓澳大拉西亞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