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代表著,澳大拉西亞必須要在軍事合作方面,付出一定的回報來,讓英國人滿意。
正所謂以真心換真心,這樣的協約想要雙方共同履行下去,除了對等的條件之外,雙方履行協約的動力也十分重要。
從3月12日開始,大英帝國和澳大拉西亞之間的商談,就變成了格雷部長來提條件,肯特首相和內閣來“砍價”。
格雷部長所提出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澳大拉西亞在歐洲戰爭爆發之後,派遣至少三艘主力戰艦來幫助英國維持印度洋地區的局勢。
印度洋沿岸有對大英帝國十分重要的印度地區,也有大英帝國的非洲殖民地,同時還有馬六甲海峽等重要戰略地區。
因此,這片地區的巡邏也變得十分重要,至少在戰爭時期,必須要有足夠的軍艦來保護這片地區的安全。
如果澳大拉西亞的海軍能夠加入印度洋的巡邏體系,就能夠讓英國海軍節省幾艘主力戰艦,投入到歐洲有可能的海戰當中。
這也會讓皇家艦隊和公海艦隊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同盟國之間的艦隊聚攏在一起的可能性也會縮小。
對於格雷部長的第一個要求,肯特首相想都沒想就立即答應了。
派遣三艘主力戰艦在歐洲戰爭爆發之後幫助英國人在印度洋巡邏,這樣的條件並不苛刻,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也完全能夠接受。
格雷部長的第二個要求,是如果歐洲戰爭爆發,澳大拉西亞至少派遣20萬的軍隊參戰,並且至少要有四分之一的軍隊是正規軍隊。
為了回報澳大拉西亞人在軍事方面的付出,格雷部長也承諾,會負責澳大拉西亞軍隊在歐洲時期的後勤,並且替澳大拉西亞承擔在歐軍隊一半的軍費開支。
事實上,並不止澳大拉西亞是這樣。大英帝國對自己另外兩個盟友,法國和俄國也提出了這樣的條件。
如果歐洲戰事爆發,大英帝國會承擔法國和俄國一部分的軍費,來緩解兩國的財政壓力。
特別是俄國的財政壓力,因為國內局勢本來就動盪不安,再加上工業和經濟相對來說比較落後,因此需要更多的來自大英帝國的支援。
更何況,俄國本來就欠了法國大量的貸款,財政狀況早已經十分危險。
目前還維持著歐洲最龐大的軍隊規模,如果大英帝國不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援,恐怕戰爭還沒開始,俄國就因為龐大的軍費開支,導致國家陷入高額負債,甚至有破產的風險。
格雷部長這樣的要求,肯特首相也不能擅自做決定。
在請示了阿瑟之後,肯特首相這才同意了下來,但也對格雷部長的要求進行了一定的修改。
關於出兵的問題,澳大拉西亞可以在歐洲戰爭爆發之後,向歐洲派遣至少25萬的作戰軍隊。
人數雖然有所增加,但對於正規軍隊派遣的時間,肯特部長也進行了限制。
即澳大拉西亞國防部會在整個戰爭期間,向歐洲派遣總計超過5萬人的主力軍隊。
但要求是,澳大拉西亞派遣的所有作戰部隊,最終指揮權在澳大拉西亞國防部手中,英法俄可以請求澳大拉西亞軍隊配合,但不能強制性命令。
阿瑟的想法也很簡單。雖然自己自信陸軍部隊的戰鬥能力,但不經歷大戰爭的軍隊,其戰鬥能力終究不是最巔峰。
如果能憑藉這次的歐洲戰爭,讓澳大拉西亞的主力軍隊都能夠先後以輪換的方式,來參加這場曠世大戰的話,不僅能讓英國人滿意,同樣也能鍛鍊澳大拉西亞正規軍隊的戰鬥能力。
但鍛鍊歸鍛鍊,阿瑟可沒有讓自己軍隊成為英法俄三國的炮灰,為英法俄賣命的打算。
無論是非主力部隊還是前往歐洲輪換作戰的主力部隊,其最終指揮權,必須要掌握在澳大拉西亞自己的手中。
為數不多的主力部隊,可是澳大拉西亞陸軍的根本。雖然阿瑟計劃將他們派遣到歐洲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有不少傷亡的準備。
但大規模的傷亡阿瑟也無法接受,如果讓英法俄來指揮澳大拉西亞的軍隊,極有可能在一戰爆發之後,這些軍隊派遣到像凡爾登這樣殘忍的絞肉機戰場上。
要知道,一戰可是爆發了好幾場像凡爾登這樣的大型戰役,每一場戰役的參與軍隊人數都超過數百萬,死傷人數也高達上百萬。
就算澳大拉西亞能夠派遣25萬的作戰部隊,在這樣大規模的戰役中,也只會被消耗殆盡,最終吃虧的還是阿瑟和澳大拉西亞。
因此,阿瑟寧願多派遣5萬的作戰部隊,都要將軍隊的指揮權牢牢的掌控在澳大拉西亞自己的手中。
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