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戰事一結束,阿瑟就和肯特部長一起,討論起關於士兵和軍官們的獎賞。
這次立功最大的毫無疑問是第一師和第二師,前者打響了戰爭的第一槍,完美髮揮了先頭部隊的作用,以較低傷亡攻佔了葡屬帝汶。
而第二師不僅攻佔了葡屬印度等殖民地,還成功防守和消滅了來自葡萄牙援軍的威脅。
作為第一師和第二師的師長,西爾維奧·隆尼·羅德林和菲裡茨·萊納兩位將軍,也很有可能在自己的軍銜上更進一步。
目前澳大拉西亞的軍銜基本繼承自大英帝國,海軍也是同樣。
甚至就連軍銜的圖案設計,也基本和大英帝國保持了一致。這次正好趁著獎賞的時機,頒佈屬於澳大拉西亞的新軍銜。
經過和肯特部長長時間的商討之後,1907年11月1日,澳大拉西亞的新軍銜正式頒佈。
從剛剛入伍的列兵開始,澳大拉西亞的軍銜等級一共分為士兵3級(新兵,二等兵,一等兵),士官3級(下士,中士,上士),尉官3級(少尉,中尉,上尉),校官3級(少校,中校,上校),將官4級(准將,少將,中將,上將),以及軍銜的最高處,元帥。
這套軍銜適用於澳大拉西亞的陸軍,海軍和航空軍,各自軍系計程車兵的軍銜也會在前面加上自己的所屬。
而愣要說陸海空元帥之上,或許也就是阿瑟名頭上的三軍總元帥了。
當然,阿瑟之前的名頭是澳大拉西亞陸軍和海軍總元帥,現在有了航空軍,自然也就成了澳大拉西亞陸軍和海軍和航空軍總元帥,簡稱為三軍總元帥。
只不過阿瑟的三軍總元帥的頭銜,絕大多數時候也只是一個名譽頭銜。
但這個頭銜也賦予了阿瑟合法的權利,在特殊和戰爭時期,可以合法合理的調動所有澳大拉西亞的軍隊,包括政府的國防軍。
目前澳大拉西亞除了阿瑟這個名頭上的三軍總元帥之外,軍銜最高的就是國防部長肯特的中將了。
至於像菲裡茨師長等人,軍銜都是清一色的准將。一來是為了方便國防部進行管理,二來就是澳大拉西亞自建國以來也沒有什麼戰爭,這些將領在沒有功勞的前提下,如果賦予他們太高的軍銜,反而會讓澳大拉西亞的軍銜變得不值錢。
再加上如果早期就賦予太高軍銜,後期可能會造成封無可封的局面。
到時候如果元帥爛大街的話,那麼這套軍銜體系就真的爛了。
1907年11月5日,澳大拉西亞軍隊表彰儀式正式開始。
表彰儀式也可以稱為授勳儀式,雖然參與的大多都是澳大拉西亞之前參戰的軍隊,但場地仍然選在了悉尼宮外的廣場上。
這也導致許多澳大拉西亞的平民也可以圍觀,畢竟授勳這也不算什麼機密的事情。
這次晉升最大的,那自然是一二師的兩位師長。
一師師長西爾維奧·隆尼·羅德林和二師師長菲裡茨·萊納都順利的從准將晉升到了少將,這也可能是他們在師長職位上的最大軍銜了。
他們還想要在軍銜上獲得晉升的話,除了進入國防部之外,或許也就只能等著澳大拉西亞軍隊更大的編制誕生吧!
畢竟少將以上的中將,也算是一個國家軍隊中的高層人物了。總不能讓這樣的高層人物來領導一個普通的常規師吧,那到時候總歸會誕生許多問題。
畢竟目前國防部部長肯特也才中將軍銜,再來個中將師長的話,那麼軍銜一樣的情況下,到底該誰聽誰呢?
除了兩位師長順利晉升少將之外,一二師的兩位副師長也順利晉升到了准將的職位。
當然,他們的晉升是為四師和殖民師的擴張做準備,他們晉升也代表著他們將會成為這些部隊的師長。
今天四千字請個假,感冒了頭疼的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