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澳大拉西亞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本土距離兩個殖民地非常近,能夠十分有效地掌控這兩個殖民地,自然也就不用擔心土著背叛和叛逃的問題。
有土著士兵敢叛逃?那當然沒問題,只不過這個土著士兵所在的部落和附近的部落都要遭受責罰,輕則連累部落,重則連累地區。
這時候的荷屬東印度可是擁有高達四千多萬的土著人口,土著的命並不值錢。
也正因為如此,殖民地師是這次陸軍擴張最多的編制,第一殖民地師和第二殖民地師將會在這次擴軍中誕生。
澳大拉西亞殖民地師的編制十分簡單,一個殖民地師由四個步兵團組成。這也代表著殖民地師是純粹的步兵師,所擁有的機槍和火炮數量也是少之又少。
近衛師的步兵團,炮兵團,常規師四師,再加上兩個殖民地師,澳大拉西亞這次一共擴軍將近六萬人,哪怕不算殖民地師的土著士兵,仍然要擴軍至少三萬多人。
這樣一來,澳大拉西亞的陸軍總人數將達到十二萬,發生戰爭時的可用兵力也能達到八九萬。
這段時間阿瑟軍工廠的工人們和軍工廠的領導一個個都喜笑顏開。
之前的戰爭和現在的擴軍,讓澳大拉西亞的軍工廠規模擴張了許多,也促進了澳大拉西亞的軍工行業增長。
目前阿瑟的軍工廠已經擁有兩千多名員工,哪怕放在國際,也絕對是軍工方面的大廠。
相較於大張旗鼓進行擴軍的海軍和陸軍來說,澳大拉西亞的航空部隊的擴張就顯得低調了許多。
飛艇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科技,因此也被擺在了明面上。
這次戰爭勝利以後,阿瑟就高調的宣佈,大力建造至少二十艘飛艇,一來滿足部分物資的運輸需要,二來就是建設澳大拉西亞的空中力量。
雖然目前世界各國都已經誕生了飛機的雛形,但目前的飛機可靠性比飛艇低的多,實用價值也遠遠低於飛艇。
再加上澳大拉西亞在上次戰爭中飛艇的表現,讓歐洲列強紛紛決定跟進飛艇的研究。
除了明面上的二十艘飛艇之外,暗地裡,澳大拉西亞也再次擴張了航空部隊。
之前的澳大拉西亞一共擁有15架幽靈3轟炸機和15架雄鷹3偵察機。
在上次戰爭中對於轟炸機和偵察機的效能進行了實戰檢驗之後,阿瑟就果斷的下達了三十架轟炸機,十架戰鬥機,二十架偵察機的訂單。
目前伴隨著皇家軍事學院的建立,飛行員的選擇和培養也變得更加正規化。
目前皇家軍事學院的航空學院每年至少能為澳大拉西亞培養一百五十名合格飛行員,因此阿瑟對於航空部隊的擴張也可以大手大腳。
這次飛機的訂單一共有六十架,按照航空實驗室的建造速度來說,至少也需要大半年的時間。
再加上目前已經擁有的三十架飛機,澳大拉西亞將在1908年擁有至少九十架軍用飛機。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從戰鬥力來看,目前澳大拉西亞在空軍領域可以說是世界第一,並且還是斷代的世界第一。
其實就目前這些飛機的實用性來看,已經能夠和一戰時期的各國飛機相提並論了。
如果阿瑟堅持,現在都可以建立一個擁有上千架飛機的強大空軍。
但目前飛機的更新迭代速度還很快,完全沒有必要在可能要落後的機型上花費太大代價。
至少根據航空實驗室的反應來說,軍事飛機的第四代也已經有了眉目,三種型別的軍事飛機的第四代都會比三代機有著不小的效能提升。
這也是阿瑟目前沒有大規模組建空軍的原因之一,一來空軍沒有對手,目前澳大拉西亞在空軍方面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再加上第四代機距離誕生也不遠了,與其現在花錢買可能落後的飛機,不如等到新飛機誕生之後再擴建部隊。
除了擴建軍隊之外,對於之前戰爭中立下功勞的將士們的獎賞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軍隊作為阿瑟的底牌,軍心自然是要牢牢的掌握在手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