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
摘錄完這篇寫於2018年的文章後,我曾動了把原文中選用的照片替換掉的念頭,後來靜下心來一想,當年就是那個水平,還是不換了。
我曾在第一章《遊戲》一文中寫過人生就是一個取捨的過程。
在攝影中也是一樣,我們心有美景後,美景不會自動變成一張照片。
我們必然要考慮是照區域性還是照整體,從這個視角照還是從那個視角去照,主體在黃金分割點的什麼位置,有時候還要考慮光線的作用等等,然後再按下快門。
所有人照相都是要經過這個自主或不自主的分析過程後才會按下快門。
沒有例外,只不過照得多了後這個分析過程會變成下意識的形為。
其實在我選擇用這一組桃花來代表這片桃林時,就已經捨棄了其他的花和枝幹。
這就是眼有取捨。
眼有取捨是在心有美景的基礎上的。
一定要先心有美景。
學攝影的時間長了自然也多了為很多朋友照相的機會,我有很多照片的背景就是一棵外人看來很普通的小樹,幾枝很容易被人忽略的枝葉,甚至有時候就是一面沒什麼特點的普通牆面……
普通人看到這些就是普通的景,而我看到的則是拍完照片後的樣子。
這就是心中有景,沒有誰天生就是這樣的,都是後天一點兒一點兒練出來的。
有了美景後,我們透過認真觀察、取捨,找到了最佳拍攝點,鏡頭中也構圖完美,主體突出,背景弱化,光線柔和……
這時離最後成片僅一步之遙了。
按下快門。
這種方法在拍攝一些可以長時間相對靜止的畫面時還可以,但在拍攝過程中有許多精彩瞬間是一瞬而逝的。
這就要求我們做到手有捕捉。
手眼要快。
迅速拍下你覺得精彩的瞬間。
在靜止的畫面拍過一段時間後,我開始練習運動中的場景拍攝。
在上文中我說過,我是反對唯器材論的。
所以我照相基本上用那個隨相機配置的攝像鏡頭。
拍人物用它;
拍花草紅葉用它;
拍蜜蜂用它;
拍蜘蛛也用它;
拍蜻蜓也用它;
拍鳥……也用它,但拍不好了。
這個真沒法做到從很多遠的地方照出精彩而清晰的鳥的飛行動態。
走近了?
走近它們就飛了。
看來它們還不知道我是好人。
我一直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心態和不太懂攝影的人介紹說,想看攝影器材頂級不頂級可以問一下攝影師是照什麼的,一般情況下,如果他說是“打鳥”的(我也不明白為什麼這樣稱呼拍攝鳥類題材的攝影師),那麼這就是一個有錢的攝影師,先別管他照得怎麼樣,他那身裝備可絕對是頂級的,基本上是6位數起步的。
為了練習拍攝運動中的物體,我曾在果成寺一個地方照鴿子,那個地方有幾隻鴿子在一塊大石頭上不停地飛起落下,我在地上不停地調整引數,再看再照,再調整,仍然模糊一片。